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10月31日,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空间科学卫星工程总指挥丁赤飚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卫星首席科学家与工程“两总”、工程各大系统承担单位相关负责人及代表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与办公厅相关负责人分别主持。
卫星系统总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永合作了“天关”卫星在轨测试总结报告。在丁赤飚等与会人员的见证下,相关单位签署了卫星在轨交付使用证书和委托书,卫星正式在轨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使用。
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发布了卫星在轨取得的首批科学成果,并对“天关”卫星的命名进行了释义。
丁赤飚在总结讲话中代表院党组对“天关”卫星在轨交付表示热烈祝贺,对各有关部门、单位以及全体研制人员多年来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丁赤飚要求在卫星进入业务运行阶段后,科学家团队要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持续产出科学成果。
丁赤飚强调,各参研参试单位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时刻牢记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继承并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共同携手,为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航天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丁赤飚指出,在《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的指引下,中国科学院还要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系列科学卫星,统筹和强化任务驱动的基础研究,打造空间科学高水平人才队伍,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科学普及,不断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加快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成为空间科学强国的目标。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作用,在2011年,发起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发射了一系列的科学卫星,初步形成了以“悟空”“墨子”号等为代表的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推动我国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天关”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立项并实施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之一,是面向时域天文学的发现型X射线天文探测卫星。“天关”卫星利用软X射线这一新的监测窗口,开展高灵敏度实时动态时域巡天监测,旨在发现和探索宇宙中的X射线暂现源和爆发天体,并发布预警以引导其他天文设备进行后随跟踪观测。卫星自2024年1月9日发射至今,已成功探测到60例确定的暂现天体、上千例暂现天体候选体,以及480多例恒星耀发,探测到上百例已知天体的爆发,向国际天文界发送了100多条天文警报,引导了国际上地面和空间多波段设备的后随观测。
2024年4月8日,“天关”卫星发现一例暂现天体,并探测到其X射线伴随有一次强烈和短暂的爆发。该暂现天体的光谱和光变性质与迄今所观测到的任何一类已知天体均不完全相符,在丰富我们对宇宙中的暂现源族群和极端物理过程认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30日在线发表,这是研究团队首篇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