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信息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年公众科学日活动圆满完成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举行一年一度的科普盛筵——“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公众科学日活动。活动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四中、农大附小、上地实验小学等大中小学及社会各界人士近700多名公众前来参与。
此次公众科学日以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为主线,结合社会热点和中心学科特色,安排了科普报告、科普展板、科普读本、趣味科学实验、实验室参观和招生咨询等一系列活动,旨在向社会全面展示生态环境科研工作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激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活动邀请了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倩研究员和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周传斌副研究员分别作了“极地科学探索”和“垃圾的故事”主题科普报告。刘倩为大家介绍了南极北极和极地探险史、北极风物和自己的北极科考经历。周传斌从垃圾是什么、垃圾从哪里来、垃圾去哪儿了以及怎样做好垃圾分类并把垃圾利用起来等向同学们做了生动形象的讲解。报告现场气氛热烈,观众踊跃提问,同学们就感兴趣的话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报告会后,由志愿者引导公众依次参观了二恶英实验室、环境水质学模拟试验大厅、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等。在二恶英实验室,讲解老师介绍了二恶英来源、毒性及其影响、主要分析检测技术与方法以及该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等。在环境水质学模拟试验大厅鱼类养殖和暴露实验室,讲解老师介绍了传统化学监测手段的弊端以及目前用于水生生物保护的生物监测方法的技术原理,同学们现场观看了鱼类养殖和暴露的流水系统装置;在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观测点听取了城市生态系统观测指标、意义和观测方法的介绍(太阳辐射、紫外辐射、地表辐射、日照时数、风速风向、温湿度等);在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烟雾箱),研究人员介绍了什么是霾(灰霾)、灰霾的本质及灰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同学们了解到烟雾箱是灰霾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其在模拟灰霾生成的过程以调查不同污染物对PM2.5形成的影响,为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同学们了解了该室主要仪器在生物样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在环境科学楼一层,科普志愿者向同学们讲解了水果电池和水净化装置原理,并现场演示试验操作过程,同学们亲自动手参与安装试验装置,感受科学的魅力,活动达到了互动体验的良好效果。同时,中国生态学学会和研究生党支部进行了学术科普海报展,并由志愿者进行了仔细讲解,为公众科学日活动提供活动载体。
综合办公室联合各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科普志愿研究生30余人共同精心策划筹备了一场丰富的科普盛宴。为充分保证活动效果,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精心准备科普内容和讲解词,认真为每一批观众演示和讲解,并对参观者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志愿者们坚守岗位,或接待来宾,或引导公众参观,或进行招生咨询,或解答科学问题,热情服务。工作人员认真组织接待,做好后勤保障。全体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保证了活动的圆满成功。
中心一直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开展科普工作,近年来,中心通过承办走进中科院启元学校小课堂、中科院实验室科研实践活动等多途径、多元化的科普工作,把科学普及作为回馈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后,中心将继续做好科学传播工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
科普报告:北极科考故事
科普报告:垃圾的故事
参观大气污染过程模拟实验室
参观二恶英实验室
参观大型分析仪器室
参观城市生态监测设备
参观生物毒性监测实验室
科学兴趣实验
部分观众合影
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