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治学与创新
作者: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处:不停歇的思索:李德仁院士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12-313
世界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正进入信息社会。农业社会是资源经济,工业社会是资本经济,信息社会则是知识经济。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两院院士时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江泽民主席的这段话值得我们科技工作者深思。
从我国目前科技教育界的现状看,一方面是知识大爆炸,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的紧逼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有形势逼人之感。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极快,使人们又产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之感,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我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阅读学术期刊的切身体会,感觉到近来我国学术界在学风上有浮躁现象。发表的一些文章理论肤浅、实验毛糙、结论武断;完成的科研项目“雷声大、雨点小”,低水平重复,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必须坚持和强调严谨治学、勇于创新。
严谨治学一直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它要求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问题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已取得的成绩,在对研究问题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调查之后,找出自己研究的方向、内容和重点,并且努力架设一条从已知经攻关、钻研而到达解决未知的桥梁。我看过一些博士论文,列出了几百篇参考文献,实际上他并没有读这些参考文献。更有甚者,少数作者往往故意把最主要参考或引用的文献不列入参考文献之列,以掩盖其大量抄袭的行为。有些作者从不看文献,把别人多年以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说成是自己的“最新发现和发明”。有些作者对基础理论和关键算法不作深入研究,匆匆忙忙上机调程序,由于思维不严谨,考虑、推敲不够,在电脑上忙来忙去,边干边留下漏洞和错误,以致长时间完不成任务,软件经不起考验。诸如此类都是治学不严谨的表现。在严谨治学这点上,我一直认为德国学者是很好的楷模。
我国历史上其实十分强调严谨治学,只是在片面强调知名度和市场经济的今日,才暴露出短期行为和急于求成的恶果,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治学不严谨,假货充斥市场,势必会形成可怕的“肥皂泡经济”。
勇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在中国,由于过去一百多年来的落后,使我们不得不长期处于跟踪和追赶之中。如果不勇于创新,我们就永远不可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之中。
勇于创新,需要我们掌握十分坚实和宽广的基础知识; 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前人已走过的路,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找到攀登世界高峰的捷径。我曾多次对研究生说,作为一个指导老师,其主要职责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和方法,而是要将年轻人尽快地推到学科的最前列去做研究,让他们在易出成果的前沿大显身手。
勇于创新,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和敢于实践。活跃的思想才能有创新的思维;勇敢的实践才能有创新的举措。当然,这还需要人们付出辛勤而艰巨的劳动。
诵读人:微电子所 感知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王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