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来自太空的召唤
作者:南仁东(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先后被授予“全国创新争先奖”、“时代楷模”、“改革先锋”、“人民科学家”、“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出处:《生命世界》杂志,2004年4月。
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空天象昭示他们种植、放牧与迁徙。太空是人类与自然交流的永恒话题,探索其神奇是人类与生具有的天性。唐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曾书写过飞天的快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科技发展至今,各门学科在太空探索中交融并进,人类在空间探索中展示其求知欲和进取心,思索生命和文明的本质。
如果将地球生命3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太空无垠的广袤。
1957年人造卫星“斯布特尼克-1”实现了人类航天之梦;1969年阿姆斯特朗的左脚踏上月球,人类向太空跨出一大步;1976年“海盗1号”“海盗2号”软着陆火星,三项成功的科学实验终结了火星人的猜测;1989年“伽利略号”飞船升空,6年太空之旅后到达木星,它告诉我们木卫二的冰壳下的水是有咸味的;1990年耗资亿万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在60万米高空开光,十多年来它把宇宙神秘、壮丽的图像不断地传到千家万户;2004年初,人类7个探测器在太空一个橘红色的斑点处汇聚,地球人大举入侵火星……
短短半个世纪,有几百个太空飞行器由地球出发,在太阳系深空穿梭绕行,在4个星球上成功软着陆;无以数计的地球卫星给地球套上了一个和土星差不多的光环;巨大的空间站已经成了真正的天上宫阙。太空科技的成就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卫星云图预测天气;从遥感数据库中去估算麦子的产量和水灾损失;在人迹罕至的角落通过卫星收看世界杯实况……现在,尽管人类已经习惯了太空科技带来的便利,但在万籁俱静的夜晚,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仍不免会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否孤独?茫茫宇宙有没有我们的同类,地球之外有没有其他文明?
1972年“先驱者10号”带着地球名片和地球人向遥远邻居的问候,借助木星强大的引力场永远地飞出太阳系,25年后地面射电天文望远镜还能听到它微弱的恋乡之音。众多以搜索星际通讯为手段的地外文明探索计划,没有找到任何蛛丝马迹;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我们的地球曾经被造访;地球之外没发现甚至最低等的生命印记。
没有找到存在的证据,不等于找到了不存在的证据。近些年来,地球生命生存环境极限的拓展,大量地外水存在证据以及太阳系外大量行星系统的发现,都使人类相信生命不应该是地球这颗行星上的偶然神秘事件,我们也许有很多文明的邻居。我们为什么没有他们的一点消息?是因为人类还没有真正理解生命和文明的本质,还是因为文明本身也许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如果是后者,即使各种文明在宇宙中频繁出现,它们之间也难以相遇;即使两个星球上的文明进程碰巧“同步”,遥远的星际距离也只会让他们擦身而过。
地外文明搜索也许永远没有音信,也许明天就会成功。一旦证实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甚至其他文明存在,它无疑将使人类重新认识自身在自然中的位置。16世纪哥白尼用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神学的大厦崩塌,人类被踢出几何宇宙的中心,但他们还没离开生物宇宙的中心;地外文明的存在一旦被证实,新的一场革命将比哥白尼更透彻——人类及其文明是平凡平庸的,没有什么是独一无二的。
诵读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高级业务主管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