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哲:读竺可桢《利害与是非》有感

  1935年,竺可桢在南宁主持召开中国科学社第二十次年会,并作了一次《利害与是非》的演讲。他指出,中国近30年来提倡“科学救国”,但只看重西方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培养适合科学生长的“科学精神”, 要想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首先应该培养一种“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真谛。追求功利,权衡利弊、是科学精神的死敌。凡事先计名利而后动,谈何科学、谈何真理。

  在他任浙大校长后,将“求是”制定为校训,所谓“求是”,既要有“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又要有“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这三种态度,是科学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所共有的。“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竺可桢认为,现代科学的目标就是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的人必须要突破常人之所见、所识、所思,不为习俗所惑,不随大势所趋,一切以理智为依归,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提出质疑与挑战,即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科学家需要保持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学术操守,不随波逐流,坚持以求真作为科学的出发点。科学的方法可以改变,而科学的目标却永远不能改变,这就是科学的精神。

  (北京分院机关 第二党支部 孙哲)

  • 编辑人:
  • 审稿人:
  • 下一篇:魏邓杰:敢于做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敢于引领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