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同:读《邓稼先》有感

  前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杨振宁先生撰写的《邓稼先》一文。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春节期间刚好和孩子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感触比较深,所以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个人体会。

  首先,从邓稼先先生的职业规划我们能够体会邓稼先先生的科学报国精神。在邓稼先先生所处的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搞研究基本没有基础。我想在当时,如果单纯的从个人职业规划来说,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在美国读完博士继续留在美国发展那是首选,这样的选择对自己是最有利也是最负责的。然而邓稼先所做的选择是不同寻常的,他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便启程回国。在这短短的9天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有同校好友的挽留,有其导师的真诚挽留,有美国官方承诺为其提供优厚的科研与生活条件,更有美国官方的重重阻挠。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回国的决心与步伐,他满怀一腔报国的热情乘坐“威尔逊总统号”远洋船,于1950年10月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正是邓稼先先生科学报国精神的体现。

  其次,从邓稼先先生所从事的国防事业我们能够体会他崇高的科学奉献精神。1958年,邓稼先接过研制核武器的任务,时年34岁。从此他走进大漠荒野,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工作,从此再也顾不上小家。“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在调动工作之前,邓稼先这样对妻子说。工作中,他不顾个人安危亲临总是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据统计,在中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有15次,是他现场亲自指挥。1979年,在一次航弹试验时,因降落伞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后果,他竟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抢上前去,抱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检验,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带病工作,直到1985年因癌症而被强行安排住院治疗。病榻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共同起草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赤诚。所以杨振宁先生对邓稼先是这样评价的:“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是对邓稼先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我们中科院组织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之际,我们基层党员就是要学习邓稼先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科学报国精神和科学奉献精神,以及对国家、对人民极其负责的人生态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具体到我们的职业,就是要利用好我们的科研平台培养出能够抢占未来科学至高点的优秀学生。

  (物理所 固态量子实验室党支部 刘广同)

  • 编辑人:
  • 审稿人:
  • 下一篇:王炜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读《黄昆先生之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