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赞:发展好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
竺可桢先生的《科学研究的精神》主要记录了他在19世纪30年代到欧美考察的见闻以及由此衍伸出的一些关于科学的思考。文章中描述了欧美国家经济衰落的种种景象,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科学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欧美国家不顾社会需求,一味贪图眼前利益,不加限制地应用科学进行生产,过度的机械化生产一方面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市场态势,另一方面带来了大量的失业人口,种种原因共同导致了欧美国家经济的不景气。而旧中国在当时是非常崇尚西方科学技术的,曾国藩就曾提倡制造枪炮火轮,张之洞也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甚至一度在社会上流传着摩托救国、飞机救国的口号。竺可桢先生认为,一味应用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不去搞自己的科学研究,是行不通的。他以飞机救国为例,分析了这背后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想要制造一架飞机,地质学、冶金学、物理学、化学、气象学的知识缺一不可,而如果我们只是照搬照用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去发展自己的科学研究,就会永远受制于西方的科技发展,永远制造不出自己的飞机,永远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救国。此外,他还列举了开普勒和法拉第的例子,这二位都是非常伟大的科学家,开普勒能够不惧世人眼光,勇敢地追随哥白尼的日心说,法拉第本可坐拥万贯财富,却仍情愿献身科学和真理,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他们都是真正信仰科学、追求真理的人。
通过阅读竺可桢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感触颇深,对科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一方面,科学应用固然重要,它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不可或缺的一步,但我们也不能忘却科学研究的精神,只有发展好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拥有我们独创的研究成果,我们才真正有可能超越西方国家,屹立于世界之巅。另一方面,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开普勒、法拉第是我们应该追随的榜样,值得我们崇拜和敬仰的不仅是他们辉煌的研究成果,更是他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竺可桢先生,在他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正是把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年轻时赴美深造,学习西方的科学思想,毕业后随即回国,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激情,俯身踏地地致力于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他的这种精神,不仅是我们气象前进道路的指引,更应成为我们气象科学研究的初心。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理应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将科学研究之精神传播得更高、更远!
(大气所 大气分中心实验室 研究生 刘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