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平 刘慧芳:心怀感恩 胸怀大志 立足科研 强军报国
借用施一公老师《年轻一代的责任:让中国重回世界科技制高点》的开篇语,感谢这个大时代有这么多榜样,感恩新时代的“灯塔”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指引道路。每一个青年科研“松鼠”或许都有自己内心喜欢和佩服的大牛,而施一公老师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Lajos Hanzo教授在我心中就是灯塔。前一辈的英雄楷模相距较远,虽敬重不已但不同时代终是难以感同身受,而身边的科研砥柱更让我心生敬佩和向往。
施一公老师不会认识我,但我确是他的忠实“粉丝”,从七年前入清华学习就对他敬佩不已,我的一位导师经常跟我们聊科研当如施一公老师和颜宁老师一样,还用施一公老师对科研的态度告诫我们:施一公教授在微博中多次说到,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施一公老师)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施一公教授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他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 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 60 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 6 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回顾自己的科研成长,往事历历在目。作为一名军人博士后,在科研成长的路上,有幸遇到了诸多良师益友和领导,能够有机会一攀科研的高峰,但也却不是一帆风顺。而今当我看到施一公老师的感言时,过往的自己的经历也涌现眼前,虽然迄今为止没有多大建树,但也胸中激荡,想为自己也为我们这些年轻科研工作者说些什么。在整理思路的时候,偶然找到2015年奋斗拼搏的时候曾给军校学弟们做的讲座,其中我引用了施一公教授的一段话:
“年轻人的人生奋斗目标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只找一份惬意的工作!我衷心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追求小我的同时,心里也要有大我—即便在困境中,也要有一个承担起天下的雄心壮志!做事的时候要做到极致,不留下遗憾。”
于是在思考中豁然开朗,像伟人毛主席说的,人总要有些精神,对于如我们这样的科研青年来说,就是对于科研强国的不懈追求,就是为科技强军出一份力,为中国国防打造屠龙宝刀和倚天宝剑!
作为一名立志科研的军人,求学历程相比地方同志而言要更加艰难,辗转七省市求学十数载,非常非常艰辛。回想自己进入部队以来的12年里,一直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初出校园进入一线基层作战部队的青年军人,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和科研中坚。这其中有个人的奋斗,更有集体的关怀,师长的帮助,最关键的是自己心怀感恩,矢志报军,精神劲头不曾改变,初衷不曾改变。奋斗、成长、进步,就是要有这样的志在高远,这样的无惧独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我从本科生一无所知,到研究生时候对科研懵懂略知,到后来能在高层次外文期刊和会议上发文章合作交流,也能担任一些重要会议和顶级期刊的审稿人。到现在我写文章游刃有余,初步可以开疆扩土科研立足。以前写文章经常被教授打回重改,现在基本能过教授这一关,论文投稿后也大多只是修改,还尝试过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摸索科研的路真的很艰辛,但收获也很多。
结合施一公老师的成长,回顾和总结自己过往,觉得最值得分享的体会是:
一、首先是要有很强烈的目标感,坚信在你科研所及范围内没有不可能。我们中的大多数,可能都会像我一样普通并不突出,却也有一些机会,需要清楚认知:深知机会来之不易,需要拼命努力弥补差距,迎头赶上。2013-2015年,我在清华的那段时间,没有周六周日,没有正常作息的概念,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经常到半夜两点左右才就寝,连寒暑假也是在学习读书中度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和Lajos Hanzo教授的细心指导,成为实验室第一个发IEEE Transaction的学生,也是军校里有史以来第一个发Trans文章的学员。在占领“山头”之后,我更加坚定目标,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做了长远的规划,进行可持续研究。
二、其次是要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记得当初我在读博后和一份稳定的岗位面前,犹豫了好久,一方面年龄30+岁尚未结婚,因为条件一般、长相一般、工作尚未稳定,所以相亲处处受挫,导致难以成家立业;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就此把科研放下,早早实现入伍时的理想“老婆孩子热炕头”。记得当时我反复看的是施瓦辛格的一个演讲,他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深入拷问自己内心,深深地拷问,你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你最有成就感”。深深思索一番后,我想通了一些事情,军队培养我这么久,不能就这么把本事都还给老师,父母从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常告诫我学这么多东西,部队也培养这么久,总要为部队做些事情。这些想法在我脑海里扎根这么久,如今越发强烈和发芽蓬勃起来。于是走到今天,我更有底气说要把个人强烈的情怀融入各自事业梦想,矢志不渝坚定自己的强军追求,立足本职追逐强军梦想。笃定空天报国的志向,奋力前行。要奋斗,就是要这样胸怀大志地十年如一日,一辈子如一日——衣带渐宽终不悔。
三、最后是要有深刻到骨子里的勤奋。身边总不乏努力的身影,第88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莱昂纳多勇夺影帝,无论是场内还是场外的所有人,都站起来给他鼓掌,掌声真心是久久不能停下,他努力到全世界都觉得欠他一个奥斯卡。借用这种说法,被欠就是一种成功,一个人如果努力到让世界都亏欠他,那他就已经成功了。这里不是普及成功学,而是我们每个人很少有努力到自己的极限,大多都是在自我感觉努力的感动中当井底之蛙。我们需要有深刻到骨子里的勤奋,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路上,可以再疯狂一点,再努力一点。
最后每次翻看我博士毕业论文的感言,都心血澎湃,感慨当年自己的志向,如今也不能拉下,分享与此与君共勉: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未来未曾来,而立而未立。恩情深而笔墨短,友谊远而言语拙。唯藏爱于心,寄情于文,诚诚然尽致谢意,默默兮倾诵感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志赳赳而求索之;忘却身后泪苦花鲜,笑看两侧万水千山。俨骖騑于上路,恐前途之未卜。然亲友祝福常伴,师长鼎助相随,则心满慰藉,意暖情怀;乘骐骥驰骋千里路, 驾长风踏破万里浪!”
最后对我们青年想说,坚信天不负人,天道酬勤,不改初心,必得始终。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无人飞行器实验室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