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格致下午茶”特别活动在河北兴隆顺利举行

  

  71日–2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格致下午茶”特别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举办。这也是“格致下午茶”活动首次在京外开展。所内研究人员、研究生及离退休专家共30多人参加了活动。  

  71日上午,一行人来到位于燕山主峰雾灵山南麓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下午,李亮副研究员作关于历史上观象台的报告。他在介绍北京古观象台,古代伊斯兰地区的马拉盖天文台、乌鲁伯格天文台、伊斯坦布尔天文台、第谷天文台以及赫维留天文台过程中,用丰富的图像史料展示了上述天文台的构造、功能及其遗存,以及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的古代天文仪器,使听众了解到天文台建造者和主持者们如南怀仁、马拉盖、第谷、赫维留等人的生平与贡献。  

  精彩的报告之后,袁萍书记主持了主题为“科研理想信念”座谈会。为响应中国科学院“信念引领科研,党建促进创新”主题交流研讨活动,所党委同意团委、青年学术小组、工会联合举办此次座谈会,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党员同志共同探讨理想信念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座谈会开始,袁萍书记首先邀请三位退休老同志发言。戴念祖先生认为年轻一代的路子要宽得多,只要有想法、能刻苦,一定可以做出成绩。他还强调了“学、才、识、胆”。“学”是根底,“才”是表现,“识”和“胆”要建立在“学”和“才”基础上。做学问如此,做人亦如此。郭书春先生同样认为年轻一代的起点更高,但诱惑也很多,要想做出成绩,就必须有志向且经得住诱惑,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事业。他还以自身为例,介绍了当年给自己订立的两条“规矩”:第一是静下心来,长期不做科普;第二是没有满意的论文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还强调,党员同志要在科研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周嘉华先生用一个形象通俗的比喻强调了从事科学史研究的基本素质:坐得住,能钻研。知识的学习需要积累,周嘉华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合作者为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这种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在研究中游刃有余。他希望年轻人做学问要有自己的创见,不要操之过急。  

  三位老先生极富启发性的发言过后,青年科研人员代表张志会、郑诚,研究生代表宋元明、李明洋先后做了重点发言。张志会表达了女性科研人员在学术与生活之间寻求平衡时的疲惫与迷茫,也表示很受前辈学者的信念鼓舞;郑诚认为学术研究尽管是坐冷板凳,但其回报是精神的愉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宋元明认为从事科学史研究就是要为人类知识的拓展做出小小的贡献;李明洋认为应该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争做到“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接下来的自由发言中,各位与会人员也积极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孙显斌认为现代人越来越不相信人的精神力量,但实际上他人的信念可以帮助自己坚持下去。孙承晟表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一代人终会有一代人的学术。陈巍指出了中青年学者的苦闷甚至心理扭曲,他认为要通过把大目标分解成可完成的小目标,从手头的工作做起并不断获得满足感,从而将心态恢复正常。潘澍原从中国古代的士人精神中汲取观点:“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他认为既然从事科学史研究,以“士”自命,就要有安贫乐道的心理准备,年轻人不能浮躁,要踏实一点。李映新讲述了他多年前在研究所管理善本室时,因为周末到岗而使珍贵的善本免遭漏水之灾的故事。他认为管理支撑人员要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为科研工作服务。  

座谈会发言  

  所有发言结束后,袁萍书记认为座谈会非常成功,发言人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真实想法。她总结道,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管理工作,有了信念就会很坚定,坚持信念就有希望抵达成功的彼岸。  

袁萍书记总结

  71日晚及72日上午,在观测基地孙玉光老师的带领下,一行人进入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内部参观。该望远镜于1989年建成,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孙老师向大家讲解了望远镜的构造、工作原理及维护情况。在基地的科普展厅,陈颖为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又称郭守敬望远镜)的模型,并详细介绍了LAMOST建造的技术难点、解决方案和工作状况,指出其通过镜面拼接和主动光学技术、光纤定位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在视场、口径和光纤数目等多项参数上取得世界领先地位。让大家再一次为中国科学家敢为人先、创新科研的精神所感动。陈老师还指导大家如何通过普通光学望远镜观察和拍摄天体,大家在公共天文台上实地观察了月球和木星,亲眼看到并拍摄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木星的光环和卫星。

集体合影

  本次“格致下午茶”特别活动走出书斋,走进科学现场,通过科普报告和实地参观对人类的宇宙观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对科研信念与青年需求的探讨进一步坚定了自身的目标;通过聆听郭守敬望远镜构造和功能特征介绍,为中国科学家创新科研、敢为人先、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