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玉兔”扫描月背地下四十米
据美国《科学进展》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介绍,中国“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测月雷达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发现这层结构主要由掺杂着不同大小石块的多孔颗粒物质组成。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随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已有证据显示,冯·卡门撞击坑底被玄武岩填充,玄武岩表面相当一部分区域被周边大型撞击坑的溅射物覆盖,并广泛分布着二次撞击坑。玄武岩是一种火山岩,也是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分。
“玉兔二号”上的测月雷达好比是一台给月球“CT扫描”的设备。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衔的研究团队根据前两个月昼期间高频通道雷达的探测数据和月球浅层物质的特性参数,沿“玉兔二号”行走的106米路径,在深度40米的范围内,识别出三个地层单元。
研究显示,第一单元为月表到地下12米的细粒月壤,内嵌有少量石块,这一层形成于多个撞击坑互叠的溅射物之上;第二单元为地下12米到24米的溅射物沉积层,其内部存在大量石块,甚至形成了碎石层和碎石堆;第三单元为地下24米到40米,是更古老的溅射物在不同时期沉积和风化的产物。
研究还显示,深度40米以下雷达信号微弱,无法推断其物质特性。结合该区域地质历史,研究人员推测在嫦娥四号着陆点附近如果有完整的月海玄武岩的话,那么应该在月表以下大于40米处。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可帮助人们了解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有望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原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03-02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