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打造洁净水的丝绸之路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主任杨敏在斯里兰卡现场调研(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供图)
2013年,院子里的玉兰树只有一人多高,那时CEWE(中科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简称CEWE)刚刚成立。六年过去了,生态环境中心的玉兰已经成了春天院子里的一道风景,CEWE的建设也初见成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主任杨敏说。自CEWE成立以来,杨敏和生态环境中心的同事们就一直忙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安全合作。
生态环境中心通过对沿线国家环境领域人员的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合作研究以及适用技术示范帮助沿线国家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打造洁净水的丝绸之路贡献中国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生态环境中心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科研机构“走出去”的“路子”,形成了集“人才培养—科教援助—企业跟进”三位一体的科技合作模式。他们利用这种模式在斯里兰卡、伊朗、柬埔寨、缅甸等国家积极推动科教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合作也有了新的成果。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杨敏表示,他们在援外合作中采取“一国一策”的标准,每个合作的国家都会安排一名研究员作为负责人。魏源送作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副主任负责斯里兰卡的工作。从2014年第一次前往斯里兰卡到现在,魏源送先后往返二十多次,仅去年就出访6次。魏源送的主要职责是与斯里兰卡城市规划与供水部、卫生部、国家科学基金委、国家供排水委员会、佩拉德尼亚大学等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沟通,全力推进中斯水科技合作。斯方“中斯水中心”项目主管、博士Weragoda是2012?年11月由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举办的“发展中国家水与卫生培训班”里的学员。培训回国后他给魏源送发送邮件提出希望中国能够帮助斯里兰卡解决不明原因慢性肾病(CKDu?)问题。
据杨敏介绍,斯里兰卡北中央省流行着一种不明原因,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的慢性肾病,其中中年男性农民患病比例特别高。由于此类病人需要尽早进行“肾透析”治疗而丧失劳动能力,导致患者的整个家庭生活进入困境。针对该情况,世界卫生组织派专家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研究,目前推测这种肾病可能与当地百姓饮用的地下水有关。为解决这一情况,中科院高度重视此事,决定由生态环境中心牵头,联合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院内外数家科研机构围绕“饮用水安全保障”“CKDu追因”等内容与斯里兰卡开展全面合作。
虽然斯里兰卡有“解决水安全”方面的迫切需求但中斯的水科技合作刚开始并不太顺利。“他们一开始以为我们只是挖掘材料写写论文并不会做一些落地的工作,但我们是真心想把这个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杨敏说。对此,魏源送感同身受,2014年8月第一次去斯里兰卡的考察成了“斯囧”之旅。他表示,由于是非正式考察,斯方并没有给中科院团队提供帮助,魏源送和同事每天都要租车颠簸几个小时到 CKDu 病区考察,采样时还受到阻碍,回国途中又遇到了机票超售不能按期回国的情况。
诸如此类的困难并没有让科学家们知难而退。经过中科院团队的不断努力,局面很快就打开了。2015年?3?月,《中国科学院与斯里兰卡城市发展与供排水部合作备忘录》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为了支持合作,力合科技公司为斯方捐赠了价值100万元的水质分析仪器。这一捐赠行动增强了斯方团队与中科院合作的信心,他们知道我们是在真诚地帮助他们,我们的行动是落地的”杨敏说道。
今年6月初,斯里兰卡专门成立了国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即“中斯水中心”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中斯水中心”是中国政府援助斯里兰卡的第一项涉水科技工程,现在斯方计划将水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研究机构。如今,中科院团队每次到斯里兰卡,斯里兰卡供水部、卫生部部长和常务秘书都会安排时间见面并就双方合作进展和行动计划进行深入研讨。斯里兰卡科学院院士罗汉评价:“中国科学家帮助我们建设中斯水中心、帮助我们培养高端人才,他们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
探索合作新模式
据杨敏介绍,CEWE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科教援助—企业跟进”三位一体的科技援外合作模式。该模式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迫切需求,以技术培训、研究生培养等多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与广大学员、毕业生建立密切联系的同时深入了解所在国的重大民生需求,明确技术合作的方向,争取合作研究资源。另外,该模式吸引国内优秀民营企业参加合作过程,共同承担技术实现的责任。
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四十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三百余名学员参加了水与卫生培训班。CEWE为伊朗环保部专业人员进行了二恶英监测技术培训,通过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专业机构的合作,分别对斯里兰卡20名肾内科医护技人员和20名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人员进行了医疗护理和流行病学的专业培训并且派遣专家到柬埔寨对三十余名水厂技术人员进行了海外培训。此外,CEWE接收了来自十多个国家的三十余名留学生、博士后及进修人员进行学习及开展合作研究工作。
生态环境中心学习和工作的专家学者在推动双边交流合作中发挥了关键的桥梁作用。中斯水中心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与斯方中斯水中心项目主管、博士Weragoda的高效协调密不可分。合作期间,Weragoda带领专家学者进入“高效协调合作”状态,中科院团队联合中国企业分别在斯里兰卡CKDu病区的两个村庄建设了电渗析饮用水处理装置和全自动纳滤饮用水站示范项目。目前两个村庄有两千两百余人已饮用上经过净化的饮用水。
杨敏指出,科技合作是一个投入产出比较高的援外手段。一个投入几十万元经费的饮用水示范项目不仅解决了一个村子的饮用水问题而且通过项目研究到示范、设备移交等一系列工作,中斯双方各级政府部门、技术人员和村民能够不断交流、彼此深入了解,这一过程有利于当地对中国技术设备的认可。除斯里兰卡外,正在同步推进的示范项目还有多个。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锐平积极开拓中国与孟加拉国的合作,希望利用中心开发的低成本除砷技术帮助当地居民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目前,在中国企业的协助下,刘锐平正在与孟加拉国政府部门共同推进一项设计规模2万吨每天、服务20万人口的除砷示范工程项目。在伊朗,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昱组织中国企业开展“学校生活污水资源化”“校舍雨水回收利用”等示范工程,这些示范工程将成为展示中国生态环境技术的一个窗口。在缅甸,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栾富波受中国驻缅大使馆的委托正在全力推进利用中科院技术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水源保障示范工程项目。
需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科研机构在海外推动、实施示范工程的项目少不了中国业内企业的支持。2016年11月,在生态环境中心的积极推动下,“‘一带一路’环境科技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力合科技、泰宁科创、京润环保、浙江联池、江苏金梓、合续环境等民营环保科技企业成为联盟的核心骨干和中科院水领域“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坚强后盾。这些企业不仅与中科院开展联合考察、交流等活动,还在多个国家开展了设备捐赠活动,为中科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除了斯里兰卡合作以外,力合科技还于2017年在柬埔寨建设了湄公河上的第一台自动水质监测站,2018年又向伊朗德黑兰大学捐赠了一批水质分析仪器。泰宁科创除了在斯里兰卡投入二十多万元经费做雨水饮用水化示范项目外,还将办事处设在伊朗并在伊朗德黑兰大学免费建设雨水收集与利用示范工程。京润环保除了参加斯里兰卡饮用水处理示范工程项目外,也为德黑兰大学捐赠了电渗析实验设备。江苏金梓、合续环境等企业也分别为伊朗和肯尼亚的分散污水处理工程捐赠了设备。
杨敏指出,业内企业在中科院的科技援外工作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因为中科院有着严格的经费预算和资产管理制度,所以当合作方提出一些设备供应需求时很难及时给予回应,企业在这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此外,企业还可以为外方提供技术参观场所,让外方充分了解中国技术和中国经验。因此,中科院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中特别重视发挥业内企业的作用,也希望企业能够在合作中找到海外发展的商机。在高度评价企业贡献的同时杨敏还流露了一丝担忧,靠企业捐赠推进合作并非长久之计。科技援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效益回馈而民营环保科技企业总体上体量都不是很大,完全依靠企业的捐赠长期来看也存在不可持续性。
杨敏表示,安全饮用水、清洁水环境等内容均是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重要建设领域之一,希望国家设立小额的项目引导资金或“小而美”的援助项目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分担风险,鼓励他们“走出去”。现在,“一带一路”工作起步不久,许多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前行,科学家们希望我们在能享用到清洁饮用水的同时通过大家的努力把洁净的水带给丝路国家的人民,帮助沿线国家进一步实现新千年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