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为企业“抱团出海”掌好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如今已经牵连起亚欧非多个经济圈、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沿着“一带一路”的蓝图,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对这些企业来说,“一带一路”带来了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怎么让“一带一路”与国内产业升级联动起来?近日,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带队,以无党派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院士郭雷为团长的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奔赴广东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等地,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进行了专题调研。
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自2003年以来,中央统战部已连续15年组织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向中央提出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对所有企业都是机会
“‘一带一路’对企业走出去的带动作用到底有多大?”“企业走出去会不会让国内产业规划产生问题?”调研出发前,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如何走出去、如何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有很多疑问。
这次广东之行,让他心里有了数。
“去年我专门去印度考察,准备在那里建设一个大型生产基地。”在调研的第一站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讲起自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董事长袁志敏显得踌躇满志。
袁志敏看中的,就是“一带一路”这个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战略:“60多个沿线国家,多数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这将会成为企业资源可靠的供应地,也会是企业市场开拓最好的地方。”
在广东,像袁志敏这样的企业家大有人在。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政策加速落地,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布局“走出去”尝到“甜头”,“一带一路”渐渐成为广东企业家口中的“高频热词”。
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项目引发全球关注,广东农垦海外天然橡胶产业资产规模超100亿元,华为、中兴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初步完成战略布局和品牌输出……不仅国有企业“闻鸡起舞”,许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也纷纷摩拳擦掌,欲借“一带一路”的战略东风“走出去”。据广东省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在广东全省进出口总额下降的情况下,广东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仍增长6.5%,对沿线国家实际投资增长63.5%。
但是,调研中也有一些企业家反映,目前借力“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企业中,仍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即央企、大国企和小商人多,而国内最有活力、产能升级大环境下最受威胁、对产能转移最有需求的中小型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扎根的却很少。
如何更好地让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走出去,发挥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考察团认为,未来应切实制定相关政策,从资金上、政策上重点支持国内中小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能转移和投资。
苦练基本功,学会“抱团”出海
事实上,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从不平坦。尽管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较多,但真正能在国外站稳脚跟的并不多。
调研中,在广东东莞市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华坚集团的国际轻工业城项目引起了考察团成员的关注。据介绍,早在2012年,华坚集团就开始在埃塞俄比亚投产建厂,如今已完成投资1000多万美元,并建成6条现代化制鞋生产线和鞋材厂。2015年,华坚集团开始在埃塞俄比亚投资10亿美元建设国际轻工业城项目,按计划,项目将于2020年建成,预计每年可创汇20亿美元,提供5万—6万个就业岗位,届时将成为民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平台。
“广东制造业比较发达,当地企业更多不是以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多是提供消费产品。”无党派人士、国务院参事汤敏说,而这正是广东可以发挥的优势,尤其是可以依靠广东发达的跨境电商模式,让沿线国家也享受到更为便利快捷的消费。
企业走出去,走向的是风景无限的广阔天地,同时也是风险遍布的未知之地。不少企业家反映,“一带一路”几乎经过或辐射了世界上政治形势最为复杂的几个地区,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国外竞争对手布下的专利陷阱,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仅凭企业一己之力很难同竞争对手对抗。
对此,考察团认为,企业应该联合起来,抱团出海,一起“走出去”,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境外产业园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支持,为企业营造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法律政策配套、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良好区域投资环境。
加强人文交流,做好信息、融资等“后勤”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贸易之路,也是货币之路。金融支持是“走出去”企业发展的关键,但当前金融市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仍然较弱。一方面,“融资难”成为企业的普遍困境,另一方面,还存在“企业‘走出去’了,但是钱出不去”的现象。
据一些企业家反映,与国内不同,企业海外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往往需要先期垫付资金,企业因此要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虽然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支持境外投资企业融资,但由于跨境抵押难度较大,贷款回收周期长,投资项目前景不确定性较大等原因,融资渠道匮乏、融资难度增大。
考察团一些专家认为,国家应给予“一带一路”重大项目融资保险优惠、贷款贴息等支持。同时,加强银企合作,推动融资模式创新和融资方式多元化。企业应在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的同时,也要积极利用丝路基金等各种国家基金;探索在境外与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战略投资者共同设立产业基金,从多个角度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存在着多元的社会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也让不少企业产生困惑。
对此,考察团建议,政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中应推动经济和人文交流齐头并进,同时推动有关行业商业等专业协会为走出去的企业尽可能地提供企业管理、商业资讯、尽职调查、税务顾问等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助力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我们的政府尤其要做好信息服务和融资服务。我们单个企业与国外监管部门沟通很难,信息不对称,对不上话。经过政府就变成‘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对话,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无党派人士、全国政协委员李稻葵说。“‘一带一路’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将持续关注‘一带一路’中的产能合作与人文交流问题。”郭雷说,“一路调研下来,我们开了10余场座谈会,考察了10家企业、园区,接下来将会认真、深入地总结提炼这次考察的经验和成果,为中国企业借力‘一带一路’走出去,为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昌禹 发布时间:20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