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华觉明:高屋建瓴,擘画传统工艺振兴蓝图

  

  转载自2017-03-30 华觉明 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决策之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为“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做了具体部署;近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将振兴传统工艺置于重要地位。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指导性意见表明,振兴传统工艺是振兴中华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不可或缺之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振兴计划体现指导思想和施政理念的重大提升与转变,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是有深远和决定性意义的,也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念的。 

  通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全文,深感这是一份站在时代和振兴中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具有大局观和战略眼光,经深思熟虑,反复研讨、修改而形成的进取、前瞻、缜密、结实、可行性很强的纲领性文件。 

  《计划》指出,源远流长、成就辉煌的中国传统工艺积累了先民们数千年的智慧和劳作体验。品类繁多、富有地域和族群特色的手工技艺遍布祖国大地;涵盖衣食住行、文化、艺术、民间习俗等诸多方面,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拥有巨大的民生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振兴传统工艺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对涵养中华文脉,提升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就业、精准扶贫都有独特的价值。 

  传统工艺的传承、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须正确处理一系列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诸如: 

  尽管传统工艺的抢救保护已获得很大成就,但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切不可掉以轻心,精准管理和监督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和繁重。 

  手艺依仗市场的支撑。为此,有必要拓展手艺制品的营销和“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举措相衔接,扩大其市场份额,为发展振兴夯实物质基础。 

  振兴是最好的保护,创新乃振兴之钥。保护、传承和创新、振兴是可以协同不悖的。承先为了启后,继往才能开来。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传统的惰性也是巨大的。创新有很大难度,对创新的艰巨性须有足够的估量,坚持不懈,期于必成。 

  当前,后继乏人是传统工艺传承面临的最大困难。但同时,我们要看到,近些年来有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到手艺人行列中来,例如云锦研究所原先学法律的蔡向阳,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原先学经济的倪沈健,巢湖掇英轩的传承人、本科毕业的刘靖特约研究员等。相信只要《计划》所采取的有关措施能落到实处,这个困难是有望得到缓解的。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工艺的体制归属没有着落,其学科建设成为一个大的缺口,以致手艺的传承人固然要抢救,手艺的研究者也后继乏人,需要抢救。随着《计划》的制定,传统工艺的学科建设已责有所属。据笔者所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成立了传统工艺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将建立振兴传统工艺研究中心,20卷本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已全部出齐,14册的《中国手工艺》也将于今年杀青。在文化部的主导和支持下,传统工艺的学科建设是会有很好前景的。 

  正确处理政府、专家、艺人及社区的关系,是《计划》得到正确实施、走上良性运行轨道的关键之一。建立和实行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发挥艺人、社区的主体作用,形成切实有效的工作模式,看来还有待探索和努力。 

  除上述诸关系的处理外,《计划》于“主要任务”部分提出要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提高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及品质,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普及教育等项,考虑得相当周全,且符合当前需要。 

  为确保《计划》实施,文件制定了若干保障措施,诸如加强统筹协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服务等。其中,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和鼓励社会参与尤具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农业和手工业为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仅手工业中的工艺美术行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汇额就达到了全国创汇总额的三分之一。如今,农业税已全部废除,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该是给传统工艺以反馈的时候了。据估计,目前,手工艺行业的税额仅占全国年总税额的千分之二左右,税全免、税费大减是可以做到的。这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将是巨大的激励和支持。 

  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怀、支持和参与,通过《计划》提出的各项措施,使“手艺是个宝,请善待手艺,与手艺同行”成为人们的共识,将对传统工艺振兴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纵观传统工艺的前世今生,它的当代命运是优于以往的。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传统工艺振兴的提出比日本滞后了整整40年。从现在起,经过若干年的持续努力,我们有望后来居上,臻于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前列。筚路蓝缕,贵在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计划》所提出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作者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