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战“疫”中的大国重器:国家发展“定海神针”
中国“天眼”发现首个脉冲双星系统、嫦娥四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已工作400多天行驶400多米、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测试、C919大型客机“六机四地”大强度试飞全面展开、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高效稳定运行、“科学”号科考船在西太平洋科考作业有序进行、“天鲲号”正持续推进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工程建设……
从月球到地球、从天空到海洋、从重要科学研究到重大工程项目,在中国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之中,一批大国重器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定海神针”作用。
在天文领域,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消息说,俗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1月通过国家验收投入开放运行,截至目前已发现并认证被誉为“宇宙灯塔”的脉冲星114颗,并陆续启动脉冲星测时阵列、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巡天等科学观测项目,进入科学产出阶段。天文学家通过FAST,近日在武仙座球状星团中发现一个由一颗脉冲星与一颗白矮星组成脉冲双星系统,这是FAST发现的第一个脉冲双星系统,也是其首次发布脉冲星计时观测研究结果。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称,中国首颗空间天文卫星——命名“慧眼”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在轨科学观测运行正常,已生成标准科学数据产品约350GB。旨在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及相关宇宙演化、高能天体演化和暗物质等研究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海拔4410米四川稻城海子山上建设进展顺利,目前数据获取稳定,科学观测进入发现期。此外,该所承担的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后随X射线望远镜、中法天文卫星伽马射线监测仪、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探测(eXTP)空间天文台重大背景型号等也积极推进。
在航天领域,作为首个着陆月球背面的人类航天器,嫦娥四号着陆器及月球车3月底顺利完成第16月昼科学探测工作,两器工况正常、状态良好。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称,月球车已在月背工作400多天、累计行驶里程424.455米,获得大量月背探测数据。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消息说,嫦娥五号、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空间站、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长征五号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等型号任务顺利进行并取得新进展,高分九号02、03星等试验队已前往发射场开展各项工作。
其中,今年将执行月面采样返回任务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正在进行测试、状态完好,其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也在进行总装;为中国空间站及后续载人航天任务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其试验船已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测试工作,后续将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首次实现与航天员中心的远程测试;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完成真空热试验;空间站研制团队正通过优化流程,提高工作节奏。
北斗全球导航方面,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已成功发射,距北斗全球组网仅一步之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称,今年将按计划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
按中国火星探测工程总体计划安排,2020年中国将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拟对火星一次性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来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消息说,该中心已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为任务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最新消息称,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拟于4月中下旬择机发射,将“行云工程”项目首发的行云二号01、02号卫星送上太空,“武汉产”星箭还分别以特殊方式致敬武汉战“疫”,01星命名为“行云·武汉号”,箭体表面则涂刷“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
在航空领域,被誉为国产大飞机“三剑客”的大型客机C919、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大型运输机运-20,应对疫情也各自彰显责任担当:
中国商飞6架C919试飞飞机分别在上海浦东、西安阎良、山东东营、江西南昌开展试验试飞,另有两架地面试验飞机分别开展静力、疲劳等试验,C919“六机四地”大强度试飞及各项验证试验全面铺开。作为C919“探路先锋”,国产新支线客机ARJ21稳定运营,其首家运营商成都航空近日宣布,将连续3年对全国4万余名支援湖北医务人员,每年赠送1张ARJ21国内不限航程往返免费机票。
AG600计划今年进行海上首飞,其飞行保障突击队疫期奔赴荆门试飞场,完成飞机数百项系统和设备的检查维护。目前,AG600海上首飞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运-20承担面向武汉的大规模应急空运任务,搭起防疫抗疫空运桥梁。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航空遥感系统”项目团队已赶赴西安阎良开展飞行试验,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项目今年交付国家验收迈出关键一步。
在海洋领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在进行大型观测浮标、深海剖面浮标、水下滑翔机等系列观测设备的设计加工,并已发布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首批研究成果。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执行2020年首次科考任务的“科学”号科考船,正在西太平洋作业海区有序进行科考作业。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已启航前往既定海域执行本年度第一个科考航次任务。
来自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消息说,中科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永暑站、渚碧站已正式启用。该所“实验6”号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建造进展稳步推进,主船体3月中旬全部贯通。
中国最新一代远洋航天测控船远望7号2020年度首航2月底出航,首赴大西洋海域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
以天鲲号为代表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1月获颁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交天航局说,在连云港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工程建设中,天鲲号正以每小时吹填3个1米厚篮球场的速度推进。
其他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领域,打造面向地球内部“望远镜”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目前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等,建设与科研工作按计划顺利开展。
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20个科学设施平台项目全部复工,重点配套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推进。
在上海,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等防疫抗疫与科研同步开展,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首次在软X射线8.8纳米波长实现大于10微焦的脉冲能量输出。
在安徽,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俗称“人造小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有序开展。
在甘肃,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稳定运行,研究团队已安排好本年度供束计划。
作为大科学装置“大户”,中科院高能所承担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中国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等,科研工作也在做好防疫基础上有序推动。其中,“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高效稳定运行,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达到100千瓦设计指标,2020年度首轮用户实验已全面展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