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接收上千万景“太空大片”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副主任黄鹏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自198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共成功接收近30余万轨卫星轨道,接收各类卫星数据资料上千万景,是我国历史最久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也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据最多的机构之一。
前不久,我国首颗亚米级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首批22幅亚米级立体影像图对外发布。从中可以看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一架架飞机正停靠航站楼;山东菏泽大片农田里的冬小麦长势喜人的细节也清晰可见,不少网友为之惊叹。
这些“太空大片”生成的背后,就有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贡献——所有的卫星观测数据必须首先由地面接收站完成接收,之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处理和应用。
黄鹏告诉记者,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经过地面站的接收,遥感卫星在太空“看到”的数据,才可以转化为可供各行各业应用、信息丰富的数据资料。
1986年,中国第一个遥感卫星地面站北京密云站落成并投入运行,让我国拥有了直接获取卫星遥感数据的能力,填补了我国在卫星遥感技术领域的空白,开创了我国遥感技术和应用的新时代。
黄鹏告诉记者,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经建成包括密云、喀什、三亚、昆明、北极在内的5个卫星数据接收站,具有覆盖我国全部领土和亚洲70%陆地区域的卫星数据实时接收能力,以及全球卫星数据的快速获取能力。
其中,北极接收站是最年轻的一个接收站,位于瑞典基律纳,于2016年12月建成并投入运行,目前拥有1套12米S/X/Ka三频数据接收天线系统,可以大幅度提升地面站对于全球数据的快速获取能力。
黄鹏说,截至目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形成了完整的卫星数据接收、传输、存档、处理、分发体系,即以北京总部的运行管理与数据处理分发为中心,密云站、喀什站、三亚站、昆明站、北极站为数据接收网的运行格局。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检索与技术服务系统和运行管理系统协同运行,成为我国对地观测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
从1999年开始,我国所发射的一系列对地观测卫星,均由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负责接收,包括环境减灾系列卫星、资源系列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等。
人们耳熟能详的“悟空”“墨子”“慧眼”“太极一号”等空间科学卫星,也由地面站负责接收。
黄鹏说,从2015年开始,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相继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科学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和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的数据接收。
据他透露,截至目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运行管理系统具备极轨对地观测卫星、静止对地观测卫星、空间科学卫星等30余颗国内外卫星的业务运行管理能力。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 2019-12-31 03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