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敢于尝鲜 瞄准领先
2016年,中国科技创新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让全国人民备受鼓舞:中国迎来了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
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创新驱动“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这一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出台,描绘出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
这一年,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引领下,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院所到大小企业,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并转,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日益强劲的发展新动能牵引着“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稳健前行。
基础研究厚积薄发,原始创新连奏凯歌
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源泉。“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2016年,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捷报频传、创造了多项历史纪录——
在量子领域,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使人类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我国科学家首次在20公里的光纤线路中实现了量子指纹识别,为量子通信应用打开了更广阔空间。
在新材料领域,中科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团队在石墨烯量化制备及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方面取得进展,使快速、绿色、低成本制备石墨烯成为可能;中科院理化所刘静团队首次发现了液态金属“能跑”“会跳”“载物前行”等特性,为未来发展柔性智能机器人提供了材料基础。
在生命科学领域,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先后在《科学》《自然》发表长篇论文,分别报道酿酒酵母剪接体在第一、第二步剪接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迄今为止剪接体在不同工作状态下最为清晰的三位结构信息,使我国在该领域持续领跑;中科院高福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颜宁课题组首次报道了人类胆固醇转运体NPC1及其与埃博拉病毒表面融合蛋白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为防控埃博拉病毒疫情及抗病毒药物设计与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在航天领域,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成功对接,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创造了在太空驻留33天的新纪录,为我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坚实基础;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一飞冲天,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与此同时,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成功启用,为探索宇宙起源提供了强大平台;自主研发的万米级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号”,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10767米,标志着我国深海科考进入万米时代。
量、质齐升的创新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科研舞台的地位。去年7月份出版的《自然》增刊显示,在全球100家科研产出增加最多的科研机构中,有40家来自中国,数量跃居全球第一。
技术创新你追我赶,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2016年,在基础研究连获突破的同时,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研发投入稳步增加、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企业创新你追我赶,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凭借多项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华为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的增速超过50%;依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半导体显示领军企业京东方实现了逆势增长,其投资建设的我国首条柔性显示生产线将于今年投产,届时将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柔性显示技术并实现量产的企业。
地方创新力度加大,产业产品升级换代。地处西南的贵州省大力发展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去年前9个月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799件,同比增长75%;传统制造业重镇珠三角地区加快“腾笼换鸟”,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1.58万家,无人机、机器人、智能穿戴等新产品层出不穷。
生物医药异军突起,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俞德超团队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康柏西普,国内市场占有率快速超过50%,瑞士诺华公司的同类产品在还有10年专利期的情况下也不得不主动降价;创新药研发企业和记黄埔和百济神州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一批治疗癌症、糖尿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相继进入临床试验,中国老百姓将用上更多质优价廉的国产新药。
放眼大江南北,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流通、医疗等领域大显身手。去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出口额、出口增加值均已超过美国;截至去年7月底,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9.5%,预计全年突破50万件……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正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产业快速向中高端迈进。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活力喷涌
创新驱动是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火系。2016年,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加速运转,多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落地、释放红利——
让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更通畅。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相继出台,把取消审批和给予高校院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新措施落地生根,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的奖励比例由过去的“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让经费围着科研转。中办、国办7月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规定,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均可开支劳务费,科技资源配置更科学、使用更高效。
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中办、国办11月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通过稳定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措施,稳步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让他们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与此同时,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加计扣除范围扩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改革红利激发创新活力,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4万户,创新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一牵动发展全局“牛鼻子”的中国,必将向着世界科技强国全速前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