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心理所研究揭示社会不信任感在中国儿童青少年中是可遗传的

  

  你会觉得身边的人难以信赖,即便跟朋友在一起也心存戒备吗?你常感到潜在的威胁,或从别人的言行中感觉自己被奚落吗?研究发现,10-15%的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较多的偏执观念和人际不信任感,而其可能会进一步引发焦虑、失眠、情绪紊乱等心理问题。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成人群体,少有研究从发展的视角考察社会不信任感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具体表现。 

  另一个尚未解决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基因和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社会不信任感的形成?偏执观念在成年人中是可遗传的,其遗传度约为50%。那么,社会不信任感,作为被害妄想严重程度较轻的表现形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遗传特性如何,又是怎样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和应用认知神经科学(NACN)实验室的陈楚侨研究员及其团队将最新编制的社会不信任感量表(Social Mistrust Scale)施测于2094814岁的青少年双生子,以探讨社会不信任感在这一群体中的流行率和遗传度。 

  该研究验证了社会不信任感量表的三因子结构(一般不信任感、学校不信任感和家庭不信任感),并发现与成人结果类似,量表得分在儿童青少年中呈现明显的正偏态分布,即仅有少数(约15%)的青少年自我报告显示出较为严重的人际不信任水平。另外,组内相关和遗传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社会不信任感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是可遗传的(遗传度19-40%),而共同环境因素(24-50%)和特殊环境因素(36-50%)均对社会不信任观念的形成起到塑造作用。 

  综上所述,该研究系统考察了社会不信任感量表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结构、流行率和遗传特性,为以往着重于西方国家成人群体偏执观念的研究做了跨文化和发展心理学视角的补充和拓展,同时该研究也将量表施测于临床群体,验证了社会不信任感与广泛的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 

  该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学与技术基金、北京市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文章已在线发表于Schizophrenia Research 

    Han-yu Zhou#, Keri Ka-Yee Wong#, Li-juan Shi, Xi-long Cui,Yun Qian, Wen-qing Jiang, Ya-song Du, Simon S. Y. Lui, Xue-rong Luo, Zheng-hui Yi, Eric F. C. Cheung, Anna R. Docherty, Raymond C. K. Chan* (2018). Suspiciousness in young minds: Convergent evidence from non-clinical, clinical and community twin samples. Schizophrenia Research, DOI: 10.1016/j.schres.2018.03.027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