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生态环境中心等研究表明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发挥了巨大固碳效应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水土保持研究所、武汉植物园、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遗传发育所等单位承担的中科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评价”项目的最新研究结果揭示,我国所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显著提升了工程区域碳储量和碳汇功能,发挥了巨大固碳效应。这一研究发表在417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上。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长江及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京津风沙源治理及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然而,工程区内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及工程固碳增汇效应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阐明。项目组系统分析了6项重大生态工程边界内外生态系统碳密度时空格局变化,研究表明:自2000年至2010年,6项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大生态工程区内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达到1.5PgC,年均碳汇功能达到132 TgC/年,抵消了同期我国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的9.4%。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四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及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的生态系统碳汇分别达到68.415.512.45.224.65.9 TgC/年。以上重大生态工程区生态系统碳汇的56%74TgC/年)可直接归因于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草)、长江及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的实施,增汇效应分别为14.014.712.07.018.08.3 TgC/年。由此可见,我国在人为通过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抵消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表明我国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CO2减排承诺方面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支持。 

  文章链接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