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单位概况
    • 单位简介
    • 现任领导
    • 曾任领导
    • 部门设置
    • 联系我们
  • 党的建设
    • 组织架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纪法小课
      • 学习园地
      • 廉洁故事
    • 专题活动
  • 科技创新
    • 科技合作
    • 科创动态
    • 科创视点
    •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 服务保障
    • 开放共享平台
    • 资源管理系统
    • 条件保障信息化管理平台
    • 工作需求征集
  • 政策文件
    • 科技政策
    • 科学城政策
    • 开放共享政策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头条新闻
  • 通知公告
  • 科研进展
  • 科创动态
  • 专题
    • 当年专题
    • 党建专题
    • 往年专题
  • 邮箱登录
  • ARP
  • 网上办公平台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
  • 网上办公平台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单位概况
    • 单位简介
    • 现任领导
    • 曾任领导
    • 部门设置
    • 联系我们
  • 党的建设
    • 组织架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专题活动
  • 科技创新
    • 科技合作
    • 科创动态
    • 科创视点
    •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 服务保障
    • 开放共享平台
    • 资源管理系统
    • 条件保障信息化管理平台
    • 工作需求征集
  • 政策文件
    • 科技政策
    • 科学城政策
    • 开放共享政策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科技创新

  • 科技合作
  • 科创动态
  • 科创视点
  •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1. 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创新    科创视点
科创视点

为未来产业夯实科技基石

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24-09-27|【 大  中  小 】

分享: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科技创新是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基础。前不久,“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卫星成功升空入轨,我国向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未来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互联网具有低延时、高速率、高可靠性的特点,展现出充满想象空间的产业前景。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方向,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也是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权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必须做好前瞻规划布局,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找准科技创新发力点,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的支点。眼下,从技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基础科学对未来产业的驱动力逐渐增强。比如,得益于在量子信息、先进材料等领域的长期深厚积淀,我国的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产业发展可圈可点,总体走在全球前列。强化基础研究,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夯实未来产业发展的根基。

    也应看到,在生物制造、基因技术、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上,我们还面临一些“卡脖子”问题。筑牢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底座,必须补上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要领域的基础研究短板,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努力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

    加强多学科融合创新,有助于形成共促未来产业发展的合力。通常来说,未来产业是多种技术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结果,有赖于本领域的重大突破,也需要相关领域的科技进展作支撑。比如,卫星互联网产业落地,需要和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大数据等紧密结合,拓展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持续“进化”,少不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部件的不断优化,也离不开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协同创新。未来产业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发展的特点,意味着必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协同攻关,形成推动新技术新应用产业化发展的合力。

    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以包容审慎原则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可以增强产业的整体活力。未来产业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同时也有一些不确定性。从科研环节看,必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通过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等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从转化环节看,可以通过建设示范应用场景牵引等方式,让未来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抢抓未来产业主动权、构筑竞争新优势,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格外重要,体制机制支撑和资金支持也不可或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挥我国体制、市场和人才等优势,鼓励更多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战略资本支持创新,我们定能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附件下载:

上一篇:【光明日报】科技“国家队”肩扛“国家责”
下一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10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18号紫金数码园1号楼 邮编:100190
电话:010-62661266 传真:010-62661245 电子邮箱:kcb@stidc.ac.cn
院属京津地区事业单位
  • 院属京津地区事业单位
  •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物理研究所
  • 理论物理研究所
  • 高能物理研究所
  • 力学研究所
  • 声学研究所
  • 理化技术研究所
  • 化学研究所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过程工程研究所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国家天文台
  •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青藏高原研究所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大气物理研究所
  • 植物研究所
  • 动物研究所
  • 心理研究所
  • 微生物研究所
  • 生物物理研究所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 计算技术研究所
  • 软件研究所
  • 半导体研究所
  • 微电子研究所
  • 自动化研究所
  • 电工研究所
  •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信息工程研究所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 北京综合研究中心
  •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文献情报中心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行政管理局
  • 中国科学报社
相关链接
  • 相关链接
  • 中国科学院招聘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北京市人民政府
  • 天津市人民政府
  • 河北省人民政府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