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王元院士米寿学术活动举行
2018年6月25日上午,庆祝王元院士米寿(八十八岁)学术活动在数学院成功举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杨乐院士、武艰书记和张寿武教授做了致辞。
丘先生回顾了新中国数论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他与老一辈中国数论学者和新时代年轻数论学者的交往,强调了王元院士在中国数论人才培养中的贡献。丘先生还对中国数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盛情邀请张伟教授到晨兴数学中心工作。
杨乐院士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数学界是标志性的,王元院士的“2+3”是其中重要的开拓性工作。杨乐院士表示,王元院士除了在数论基础领域的突出贡献,在数论的应用以及科普上都有大量的成果和贡献;同时,王元院士在年轻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武艰书记回忆了与王元院士交往的几件小事,讲述了王元院士不遗余力地关注数学人才的培养和数学的前沿研究,以及王元院士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他认为,专注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态度是王元院士长寿的秘诀。
张寿武教授是王元院士的学生,他强调了王元院士学识的广博,除了数论的基础研究,还在数学的分析、应用领域,以及书法、教育等领域有颇多建树。他表示王元院士鼓励青年人开展独立研究,不迷信权威,王元院士的眼界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出色的数学家。
随后的学术活动邀请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张伟教授和杨百翰大学的李先进教授分别作了前沿而精彩有趣的学术报告,引起了现场学者极大的兴趣。张寿武教授在最后点评中风趣地说:今天报告只是告诉我们,对于这些难题,我们能用的招都用过了,该犯的错误也犯了,想继续推进一步是很难的。八十八岁的王元院士饶有兴致地听取了学术报告。
王元院士简介
王元,1930年4月30日出生于江苏镇江,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2年王元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后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师从华罗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奖;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王元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王元首先将解析数论中的筛法用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并证明了命题3+4,1957年又证明了2+3。王元证明的2+3表示的是: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至多两个质数的乘积再加上至多3个质数的乘积。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这一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的地位。其成果为国内外有关文献频繁引用。此时的王元只有27岁。其后,他与华罗庚合作致力于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他们于1973年证明的定理,受到国际学术界推崇,被称为“华-王方法”。七十年代后期又对这方面的成果做了系统总结,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20世纪80年代在丢番图分析方面,将施密特定理推广到任何代数数域,即在丢番图不等式组等方面取得先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