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出席大气所“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创新”论坛
10月21日,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大气所分会以及大气所青年科学家实验室共同协办的“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创新论坛”在大气所举行。来自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行政管理局、大气物理所、国家天文台、地质地球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第八中学、中关村中学、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中关村第一小学、中科启元学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及海淀区民族小学等十余个单位的四十余位嘉宾参会,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北京分院副院长、京区事业单位党委副书记李静、大气所党委书记陆日宇出席,论坛由大气所纪委书记王生林主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小学义务教育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再次强调了科学和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旨在探讨科学研究机构进行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新思路,研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新趋势、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以及与科研机构合作的创新机制。
论坛伊始,陆日宇致欢迎辞,他指出,随着建设科技强国事业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需求日益增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并驾齐驱”的进程也愈发紧迫,更加需要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投身到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中来。他表示,衷心希望科研机构与中小学校加强科教融合,通力合作,共同为提升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水平做出贡献。
论坛第二部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研究员、地质地球所杨蔚研究员以及大气物理所魏科副研究员围绕“科研、科普与科教融合”做主题报告,就“科学教育与国家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科学家的责任和困境”以及“气象、气候与科学教育”与各位来宾展开深入探讨。郑永春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正确认识科普与科教的重要性,他说,要让科技成为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我们既要避免科普扩大化,又要避免科普狭隘化。我们需要有既懂科学又懂教育的“新科技教育专家”。杨蔚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角度进行交流,他说,要从科研到科普再到教育,将科普工作体系化。目前基础教育工作中科研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我们缺少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一同研发、反馈和迭代的教育机制,并且很多科学家有兴趣但没有动力,现在的工作缺少评价体系的支持。魏科研究员将科学教育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他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应对全球变暖、臭氧洞等环境危机以及未来中国实现社会全面转型,都与环境变化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对身处新世纪的学生们,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他还以在大气所进行的科普工作为例,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科学普及过程中的经验和见解,并提出希望可以通过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创新科教融合的形式。
论坛的第三部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编审石雷先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政策、现状和新趋势做简要分析。科学教育和科学教材的编写,必须要与科学家结盟,使科学和教育充分融合。他倡导更多的科学家投身到科学教育工作中。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教育发展处处长、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陆建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科教融合的认识。他说,要发挥好院所的资源优势,科学家能够真正地进校园、进课堂,并希望在各研究院所的支持下,实现科普资源的数字应用化。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范颖谈到,小学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新课标的提出、新教材的出台,需要我们开展探究式和实践性的教学。希望开展更多的科技活动、开设更多的科学课堂,以期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此外,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素养是关键,希望老师也有机会走进研究院所,亲身感受科研工作,体会科学精神,以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随后,来自各中小学的老师们纷纷发言。他们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介绍了学校科学教育的现状以及需求。
最后,李静发表了总结讲话。她用“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责任担当”十二个字概括本次论坛。她充分肯定了几位专家的报告,并鼓励年轻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投身科教融合工作。她强调,科创中心就是要建平台、创品牌、带队伍,要把年轻的科研人员带动起来,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投入到科普工作当中来。她表示,科创中心将全力支持各个院所的科普工作,全力支持院所与学校的合作。她倡议,要进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推动工作发展,加强沟通和研讨,明确发展思路,不断推进科学与科教的深入融合,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