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锡夔院士:没有受任何联系生产或经济效益束缚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蒋院士课题组研究的项目叫“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
“如果说科学是一个大图书馆,我们的研究不过是其中两片纸。”蒋老拿起一片纸,从中折了一下说。他们的研究也像一块园地的小花,虽然只是几朵,那香味却传遍了整个有机化学界。因为它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形成以及很多疾病的产生,将来很有可能由此产生很多新的药物。“如果有一天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无毒解簇剂,能被不断引入靠近心脏的血液中,就可能成为防止甚至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问及这项研究的作用,蒋院士“不情愿”地作了这样的展望,因为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一下子很难说清楚。
当问到得一等奖的体会时,蒋锡夔说:“我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实现我的梦、我的理想。在选题时,我自作主张,没有受任何联系生产或经济效益的束缚。”
蒋锡夔从小对科学和真理有着异常执着的追求。他说,好奇是搞基础科学的动力所在。如果强调基础研究必须与应用或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是非常短见的。
事实上,科学百年历史告诉我们,几乎所有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和科技领域最实用的科学和方法,开始时都是纯科学的发现,只有离开了短期、直接应用的目的的束缚,才能去做最重要、最根本的探索和研究。不能一做研究就得联系穿衣吃饭。基础研究有其本身独立存在的价值,生产不能作为动力。真正的动力就是好奇心,这是中外科学界公认的。
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本能,使得基础研究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它创新的科学概念或方法如能用于其他学科或领域,就能产生实际应用。重视基础研究,重视研究的深度和普遍性,就能自然且游刃有余地推向应用。
“没用”的研究一做就是20多年,到今年修得了“正果”。蒋院士说:“我占了一个大便宜,怎样搞,做什么,没有人告诉我。”
在20多年间,和蒋院士一起参加过研究工作的共有54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秘书长、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说,蒋锡夔院士领导的课题组之所以能坚持在科学的最前沿上探索,几十年持之以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团队很团结。
蒋锡夔院士对名利已经看得很淡,但得奖还是让他很高兴,“这可以鼓励广大搞基础研究的同志们。而且下次再申报课题时,希望这个奖励能说明选题的重要性,不用再非得说出有什么经济效益了。”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作者:任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