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精辟论述,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顺应时代特征和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特别应当充分估计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并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石。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审时度势地顺应当今时代特征和着眼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抉择。当今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特点主要是:
我们正处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宽带、无线、智能网络继续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和网络增值服务产业等突飞猛进。人们将突破语言文字的壁障,发展网络教育与学习、研发制造、贸易服务等新模式。这将深刻改变生产与消费方式、产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21世纪,人类社会将从化石能源体系走向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新时代。可再生能源和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将逐步代替化石能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人类在继续致力节约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的同时,将致力于发展先进可再生能源,包括先进、安全、可靠、清洁的核能及其它替代能源,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
人类正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有限不可再生资源,淡水资源是有限可再生资源,但由于人口和消费的增长,以及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有限资源消耗速率加快,资源短缺压力加大。人类正致力于发展资源节约、再利用、可循环技术,发展节水和水的循环利用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
人类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生态环境的变化,致力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致力修复工业革命以来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将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在公平改善和提高当代人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不危及我们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权利和地球生态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进化、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和生态文明。
人类面临着人口、健康的新挑战。根据人口与社会学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有可能达到80亿,主要增长将来自亚非发展中国家。人类将面临传统传染病新的变异和传播,新的传染性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的挑战。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生命和生态安全,推进公共卫生、保健制度改革和保健医疗技术的创新。
世界正在经历新军事变革的时代。国际政治多极化进程曲折前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滋生,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可预见因素增多。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信息、空天、海洋、机动能力和精准打击能力已成为新的军事战略制高点和核心战斗力。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社会和谐稳定水平,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综合国力,将成为维护国家独立、统一、主权和安全的基础和保证。
21世纪仍将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各学科间进一步交叉融合,全球化科技竞争与合作广泛而深入,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发展,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与人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欲”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两大动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与资源、纳米与材料、先进制造、空天、海洋、医疗保健、生态环境保护等科技备受关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研发边界模糊,并相互促进融合为前沿科技研发。知识传播、技术转移和规模产业化的速度加快,转移转化研究、工程化示范、科技创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科技园等不断发展。传统的创新组织与管理模式受到挑战,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网络和网格化创新等组织结构和管理兴起。国家、企业都更加重视吸引、培养和支持优秀人才,尤其是青年创新人才和团队。跨学科、跨单位、跨部门、跨国界的官产学研合作已成趋势,竞争也更为剧烈。
国家主导的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备受重视,各国纷纷提出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政策、新规划。2006年2月,美国发布“美国竞争力计划”,大幅增加对研发、教育与创新的投入,促进知识增长,提供开发新技术所需的工具,以保障美国在各科技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保障美国的强大与安全。欧盟启动第七框架计划(2007—2013),投入规模比第六框架计划几乎翻番,通过集成优先研发领域、整合欧洲研发机构、强化研发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健康、生物、信息、纳米、能源、环境和气候、交通、社会经济科学、空间和安全等技术,应对全球竞争。日本自2006年4月起,组织实施“第三期科学技术五年计划”,突出“创造人类的智慧”、“创造国力的源泉”、“保护健康和安全”等理念,重点投资基础研究、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和材料、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技术、尖端技术等9个领域。当今世界,企业竞争、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较量集中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各国都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基点。
过去的300年,工业化、现代化仅惠及不足10亿人口。而21世纪前半叶,包括中国十几亿人口在内,全球将会有20亿到30亿人口摆脱饥饿和贫困,实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这将为世界发展注入空前的动力与活力,也将对全球资源、能源提出新的需求,对我们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挑战。这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变革、大事件,也是我们未来发展面临的全球大背景、大机遇,它将改变21世纪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的格局。人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模式,创造和平和谐、创新合作、文明进步、共同繁荣的新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正是顺应这样的时代特征和由此而来的发展要求作出的战略抉择。
还应当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府职能基本转变,但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着改革、规范和完善保护激励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建设创新友好、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尊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29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向创新增值、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总之,要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事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29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发展还是低水平的、粗放的、不均衡的,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损害为代价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实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更加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发展滞后局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技术、先进材料技术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农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
要在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阶段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和科学管理,保障大气、饮用水、食品、生命、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和国民身心健康,改革医疗保健体制,发展创新医疗保健技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要在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有效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科学认知中国国情和各区域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人文历史特点、优势和规律,从各区域发展模式趋同转变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差异发展战略,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突破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经济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我国各区域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和谐发展的大格局,逐步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这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就必须系统认知自然规律、中国国情和全球变化,不断为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提高对资源、环境、气候、灾害动态监测预报和应对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分析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新模式,大幅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排放,从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过渡到有效修复生态环境。
总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必须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建设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能够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建设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科学系统认知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能够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和制度,先进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使得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到科技创新的各个方面。同时,科技创新要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供新的科学认知和持续有力的技术支持。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鼓励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尊重人,依靠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而宏大的人才基础。
必须坚持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弘扬正确的创新理念。坚持爱国奉献、科教兴国、创新为民。树立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贡献中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高尚人生观。认知发展规律,更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健康幸福,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文明持续发展。坚持与发展科学伦理,恪守科技创新行为准则,珍惜与尊重生命和自然,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平等权利,保护生态与环境,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协同进化。防止和避免因科技被滥用带来对安全、公平、环境、健康乃至对人类持续文明的威胁和损害,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基本伦理。
必须完善鼓励和保障创新的法律体系,创造公平诚信、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将鼓励和保护创新列为重要立法原则之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协调、保护创新创业行为。着力创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企业自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官产学研紧密结合、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创新生态,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共创共享。
必须建设先进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大力提倡敢于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创业,尊重科学创新、工程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尊重,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开放合作。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倡导和树立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自信,鼓励提出新的科学思想、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知识、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技术发明。鼓励竞争,促进合作,宽容失败。尊重和鼓励好奇心、创造性。崇尚理性质疑,尊重学术自由,创造科学民主、和谐合作的创新环境和学术生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受传统束缚,不受利益干扰,坚持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任何研究工作都应接受实践、同行、市场和历史的检验。鼓励知识、技术的传播和转化,鼓励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增强全社会对科技的理解,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进一步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努力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
必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创新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鼓励支持创新的法律政策体系、财税金融体系,建设完善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和科学传播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基础、政府政策引导和服务、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政府采购、园区集聚等的有效机制。国家创新体系整体布局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需求,适应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协同、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投入方式和增长机制,符合创新规律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与共享制度,科学公正、注重实际贡献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制度和正确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奖励制度,以及建立完善审计监督制度、有效纠正创新政策缺失制度,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与管理的信用和责任机制。改革完善符合国家目标的大科学工程立项、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开放共享的国家科技基础设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科技创新的若干重大关系,统筹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重大系统集成创新的协调发展;统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高技术创新、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的协调发展;统筹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统筹发挥老中青各类科技人才作用;统筹创新队伍、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文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健康幸福服务;统筹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的协调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创造和平和谐、全面开放的国际交流合作环境,畅通信息、人才、知识、技术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继续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高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保障国泰民安。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就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关键技术是无法通过引进得到的。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总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对科技的紧迫需求,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纲领。
(转自《人民日报》20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