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学研究、基因组研究、信息技术和航天科技等领域,产生的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科学技术正在成为人类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对客观规律认识加深后,人类社会可逐步进化到和谐发展阶段
○我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年终岁末,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见上图,吴迎春摄)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纵论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他指出,全球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成果层出不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群体集聚时代。科技创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合作和发展。
记者:一年来,全球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和新成果,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什么影响?
路甬祥:在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方面,7月,美国天文学家宣布发现了太阳系内第十大行星。在有关宇宙起源的研究中,黑洞仍旧是各国科学家关注的一个重点。8月,日本科学家利用“朱雀”号卫星成功观测到位于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比太阳大数千万倍。10月,英国天文学家宣布,离“人马座A”黑洞不到1光年的区域里,诞生了数十颗大质量恒星。这项研究有可能解释这种罕见的大质量恒星是如何生成的。11月,我国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小组利用位于北半球10个射电望远镜组成的阵列成功测量出了“人马座A”黑洞的大小。
在宇宙学研究取得这些重大成果的同时,微观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新发现。1月,俄罗斯科学家宣布对中子的半衰期做出了最精确的测定,新测量值为878.5秒,比已公认的中子半衰期少7.2秒,这一差异将会对宇宙构成的了解产生重大影响。3月,中日科学家宣布,首次成功地研制出能量分辨率优于1meV的超高分辨率光电子能谱仪,首次直接观察到了超导电子态。高分辨率光电子能谱仪的研制成功,使科学家有可能提出新的超导理论。
基因组研究仍是引领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一个国际科研小组破译出了世界上最具传染性的细菌之一——弗朗西斯菌的完整DNA序列。中国科研人员成功完成水稻全基因组精细图,在籼稻和粳稻两个水稻亚种的基因组中完整地搜索到97.7%的水稻基因,并独立完成了家蚕基因组工作。美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科学家进行的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该成果对研究人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世界生命科学进入了一个以蛋白质组学和生物药品开发为重点的新阶段。
高致病性禽流感先后在若干国家发生,并危及人的生命,全球合作应对。科学家在H5N1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和防治药物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信息技术领域,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开发出功能强大的自由电子激光器,该激光器能发出波长极短的激光,可用来观察纳米世界,并为最终获得原子系统的结构和动力学信息提供了重要手段。
超级计算机的研制竞争日趋激烈,今年,美国IBM公司研制的“深蓝”计算机新的计算速度已达到每秒280.6万亿次。日本亦不甘示弱,正在着手开发最快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万万亿次的下一代超级计算机,预计到2010年完成。
今年底,美国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利用类似的方法,实现了原子和光子之间的量子态隐形传输,此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将为建造“坚不可摧”的全球通信网络和运算速度惊人的量子计算机奠定基础。
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新成果主要聚焦于太阳能、燃料电池、生物能源、地热利用以及各种节能和环境友好技术。以色列、瑞典、瑞士和法国的科学家最近联合开发出一种利用太阳能制氢的新工艺。它一旦实现商业化运作,将使世界更快、更容易地步入氢经济时代。燃料电池是今年全球能源研究开发的一大热点。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汽车正成为各大汽车公司竞相开发的对象。生物柴油是目前全球解决能源危机的方向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生物柴油投入市场使用——美国利用玉米,欧洲国家利用甜菜,而巴西利用的是向日葵、大豆和其他热带植物。
世界航天科技领域中,空间探索掀起热潮,新技术、新成果的产生令人目不暇接。
记者: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路甬祥: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正在成为人类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科技发展呈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起核心作用的已不是一两门科学技术,而是由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科技、航空航天科技、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构成的高科技群体,这标志着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群体集聚时代。
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科学和技术的融合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许多学科之间的边界将变得更加模糊,未来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更加迅速,逐步形成统一的科学技术体系。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资源环境,艾滋病等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超出了自然科学技术能力的范围,必须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协同解决,必须密切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教育和文化之间的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人们面临的许多问题也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全球特征,如全球环境问题、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传染病的防治以及反恐、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等问题,都需要全球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路甬祥: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是很难克服的矛盾。但随着人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了新知识可替代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不断下降,缓和了矛盾。另外,人类对客观规律认识加深后,逐步回归到理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可逐步进化到和谐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各国之间的和谐。但现今世界上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各国之间的和谐要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现代科技创新更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应通过信息化和清洁化等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来实现。
同时,要深化规律认知,开发环境友好技术。首先,应加快建立与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发展基于数字地球理念的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平台,全面系统认识自然过程和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及人类自身发展影响的客观规律,为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整治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其次,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清洁生产技术和节材、节能等新技术。此外,还要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等等。
记者:中国科技发展现在达到什么水平?如何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路甬祥: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4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五位,在载人航天、纳米科技、生物科技的某些领域,中国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科技发展的水平还相对落后,中国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尚未真正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为了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要在科技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组织与实施,通过建立与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要建立适合中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才能的战略科技专家和领衔科学家与工程师;要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等等。
记者: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有何意义?
路甬祥: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产生于世界各地的科学技术知识、成果、信息,可以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所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推进先进科学理念的传播和科学精神的弘扬,也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另外,可以有效促进创新要素,包括创新人才、创新思想、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和创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推动科学技术更快更好地发展。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8日 第七版 人民日报记者 吴迎春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