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邮件登陆 办事指南 院机关平台 中国科学院
 
理论学习
首页 >> 党的建设 >> 理论学习
 
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高度前瞻的发展境界——学习路甬祥院长关于“新的科技发展观”讲话有感

 
生物物理所所长  饶子和院士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004年3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2004年年度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同志在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代表院党组提出了新科技发展观,简单概括为“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 十六个字。我觉得,新科技发展观的提出非常重要和及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体会到了院领导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以及高度前瞻的科技发展新境界。
 
“以人为本”关系到科技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及人才强国的战略。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验形成的战略指导方针,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科技发展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它关系到科技发展的动力和目的,这里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科技发展服务于人。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剧烈调整变化的关键时期,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需求问题日渐突出和紧迫,环境、能源、资源、人口等“全球性问题”日趋严峻,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基本的出发点,高度正视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瓶颈性约束和挑战,进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
    其二,科技发展要依靠人,尤其是依靠各类拔尖人才。当今世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关键是质量上的差距,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尖端人才和战略型科学家。经过六年多知识创新工程的实践,我们拥有了一些能够把握学科全局、前瞻性思考问题的战略科学家,也涌现出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组织团队做出创新成果的领衔科学家,但是这些战略科学家和领衔科学家的数量不多,覆盖领域也不广。这难以保障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和把握重大的发展方向,同时也难以做出真正具有开创性的科技贡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培植鼓励创新探索、敢冒风险、宽容失败、尊重不同学术观点的文化氛围。要形成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评价与奖励制度,以此引导科技人员尊重科学真理,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开放理念,打破学术封闭。把积极培养、使用、稳定和吸引人才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建立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
  从我所目前状况来看,我们仍然缺乏大科学团队、技术平台与相应稳定的支撑队伍,为此,我们必须加快人才国际化及国际化人才进程,把积极培养、使用、稳定和吸引人才作为我所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确立“走人才强所之路”的办所方针,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人才引进工作,尽快建立拟引进的国际人才信息数据库,健全面向世界公开招聘和组长岗位最高年限制相结合的人才流动机制,从而创造有压力、更有动力、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积极性的良好工作氛围。
  对于人才引进,我们不仅要重视“量”,更要注重“质”,对于我们急需的、能够引领一个学科发展的将帅级人才,我们要在科研环境、经费支持以及住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有能力的人和团队得到更多的支持,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在人才问题上,我们应该采用分类管理的办法,使各种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没有一流的体制和管理,就很难做出一流的创新工作。没有一流的技术支撑人才,没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包括党政管理人才,也难以做出一流的创新工作。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不是夫妻店、师徒小作坊了,而是团队合作,多学科合作,甚至多领域合作,没有杰出的科学管理,就不可能协调各方面的积极性,也就不可能提高创新效率。我所目前遇到的人才引进及管理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与总结,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创新跨越”需要胆识和魄力
 
      路甬祥院长强调:科技发展再也不能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而应选择重点,实现跨越发展,进而带动整体发展。中国科技发展再也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模仿与跟踪,而必须具有实现跨越发展的胆识和魄力,增强做原始性科学创新、做世界一流技术创新与集成的信心和勇气。
  如果科技不能实现创新跨越,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就无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就无法成功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最终也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实现创新跨越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院科技人员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开放的环境。随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加,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一时期,我国的技术,特别是民用技术,主要还是依靠引进吸收,我国的科学发展主要还是处于跟踪模仿阶段。对于近现代科学技术,我国己经学习模仿了一百多年,基础已经基本奠定。目前人才和基础现状要求我们大力进行创新跨越,做出一些重大的原始性科学与技术创新。创新跨越应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从基础科学、战略高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在此,我只想说基础研究主要应强调原始创新。因为基础研究的目标就是去争世界第一,科学界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除了与国家安全有关或与产业发展有关的基础研究外,基础研究的成果是国际公开的,是要得到世界认可的。亦步亦趋、步人后尘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我们生物物理研究所在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已经在学术队伍、科研装备等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部分研究领域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并且产生了一批学术水平高、影响范围广的学术论文。我们应当以此为基础,以21世纪生命科学基础性、前沿性重大问题为对象,联系与人类健康相关的重大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研究工作,力争在近几年产生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及其它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并有杰出科学家获得国内外重大奖项,保持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国内领先地位,促进科研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逐步攀升,力保每年在Nature、Science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竞争合作”——保持科技创新活力的必由方式
 
  路甬祥院长指出,现代科学的特征,现代科学的多样性、跨学科性和系统性,决定了科技创新必须走“竞争合作”之路。如果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科技创新将无法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科技人员的合作,而且需要科技人员与技术支撑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合作,需要科技界和其他领域的人士和机构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是从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从近代科学产生之日,科技创新就是一部竞争发展的历史。然而,如同企业界既有竞争也有战略联盟一样,当今世界上如果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科学技术也无法得到持续发展。
   首先,现代科学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竞争合作之路。科学研究的目标是要争第一,可是现代科学已经告别了小作坊时代,不仅对内要与其他科技人员合作,而且对外要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特征,要在全球领域加强科研合作、交流,视野要开阔,目标要远大。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全球性的科技问题,比如艾滋病等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人类基因组结构破解等,已经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团队、甚至哪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完成的。同时,交流也是合作。很多人都在研究,如果不交流、不合作就很难做出重大的创新发现。
   其次,现代科学的多样性和跨学科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竞争合作之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科学的领域越来越宽,科学的模式和方法越来越多样,每一个领域和学科为了解决其所面对的问题,都发展出一些独特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然而,一些重大的科技问题往往属于跨学科的问题,单凭一个领域的科学家很难解决一些重大的科技问题。
   再者,现代科学技术的系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竞争合作之路。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构成要素众多、结构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人要想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进展可能都要下大功夫,更不要提再深入掌握其他领域和学科的知识了。惟有合作,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才能解决一些重大科技问题。
    竞争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没有竞争的合作是低效率的,没有合作的竞争是有害的。
    目前我所国际合作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处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应进一步加强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加强与美国圣地亚哥的Scripps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的MIC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的生化所等国际著名机构的合作交流,同时适时地邀请和聘请一些国际知名机构的权威人士担任我所名誉教授或学术顾问,有计划地召开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及举办小型双边或多边的学术研讨会,以促进我所的科研产出,扩大我所的国际影响。
  此外,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需要科技人员的合作,而且需要科技人员与技术支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合作。管理人员应当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把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服务,作为全部的工作目标与追求,以更好的适应院三期创新及研究所发展的需要。
 
“持续发展”——承载历史和未来的坚实纽带
 
  路甬祥院长介绍说,“持续性”表征了创新工作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从继承性角度讲,继承是发展的基础,是科学传统。继承性要求我们尊重同行、尊重先行者、尊重他人的科学首创。创新工作需要前瞻布局并持之以恒、长期钻研,最终做出创新成果。创新有两大要素,即突破与继承,其关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但是,我国一些传统思想如盲从权威、小生产意识则导致学术垄断、近亲繁殖、信息封锁等,不仅国内同行之间学术交流与合作存在障碍,即使在一个研究所甚至研究室内也难以开展自由的学术探讨与合作。这种现象我们应予以充分重视。
  “发展性”表征了科技工作的方向性和阶段性,体现在创新促进发展,科学引领未来。科技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发展科技,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科技工作的方向。在科学研究选题时,要考虑社会发展需求,将科技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尽可能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不断找到新课题,获得大发展。
    科技活动作为一项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紧密联系的公众事业,一方面应建立新型的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从公众被动接受科学家知识信息转向科学家与公众交流互动,使公众对科技发展有更多的知情权。理解科技,支持科技,参与科技,监督科技;同时,应进一步强化科技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鼓励科学讨论和科学争鸣,为创新人才辈出营造良好氛围。总之,我们应以科技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所,放眼国际,将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推向“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Copyright 1996-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京区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106号
电话/传真:(010)62661266/(010)6266124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18号紫金数码园1号楼 邮编:100190 EMAIL: dwxc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