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邮件登陆 办事指南 院机关平台 中国科学院
 
理论学习
首页 >> 党的建设 >> 理论学习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二)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三)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四)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作序时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在由恩格斯撰写的《反杜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
   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五)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作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六)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七)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科学回答,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八)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发展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是终极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枝繁叶茂、大树参天。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以发挥;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不是具体结论;掌握的是完整体系,不是只言片语;运用的是立场、观点、方法,不是个别论断。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
   一句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九)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形成对比的,是教条主义的态度。
   事物是丰富多彩的,世上万物各有特点,各有千秋,我不同于你,你不同于他;时代是发展变化的,昨天不同于今天,今天不同于明天;世界是广阔无垠的,这个地方不同于那个地方,那个地方不同于别的地方。
   教条主义往往看不到这种不同,他们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他们常常不分此时彼时,此地彼地,此事彼事,不是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以不变应万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特定历史时代特定事件的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以停滞不前的思想观念和经典作家的某些词句来判断和评价不断发展、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以马克思主义著作中针对特定对象开出的药方作为包医百病的药方,无论治什么病,都按一个方子抓药。
   教条主义经常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只能顶礼膜拜的神圣教义,把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作是离经叛道。看事物、想问题、作决定,一事当前,先查本本,唯书唯上不唯实,丢掉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十)在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曾使我们吃过大亏。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的事业每向前发展一步,都要突破教条主义的羁绊。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遭到严重挫折,主要同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有关。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今天和未来的警示。
   (十一)人类已经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面临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已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那个时候,也不同于毛泽东那个时候,就是和邓小平同志在世时相比,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已经载入史册。在我们的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认识真理是不断前进的过程,改造世界也是不断前进的过程。当代共产党人有责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运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站在时代前列,站在实践前沿,在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过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永不褪色,高高飘扬。
   (十二)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条认识路线,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只要实践在发展,只要社会在进步,只要人类的历史还没有结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永无止境。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十三)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的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沸腾的生活,火热的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我们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的源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从生活本身出发,从实践出发,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出发,从四季常青的生活之树上采摘翠绿的新叶,撷取鲜艳的花朵,来酿造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生活。
   (十四)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面向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成就科学理论的根本道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的理论,归根到底总是和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进的思想理论一经为群众掌握,就会化为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物质力量。这应当成为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五)“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这一论述,指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和根本态度。
   “生命在于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既继承又创新,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竖起一座丰碑。
   (十六)学习贯彻《讲话》,最重要的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解决问题,真正把贯穿于
  《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学到手。这种科学的创新的精神,就是“七一”重要讲话所集中体现的两个“不能含糊”: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不能含糊。同时,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运用,也应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这一点,也不能含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一”重要讲话所闪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所展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必将在中国大地上,在亿万人民中发挥巨大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使我们的党更加朝气蓬勃,使我们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人民日报》2001年8月31日作者:任仲平)

 
 
 
Copyright 1996-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京区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106号
电话/传真:(010)62661266/(010)6266124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18号紫金数码园1号楼 邮编:100190 EMAIL: dwxc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