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不断转化为实践创新的过程。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号召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强调“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是当前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理论,而这种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就来源于实践。理论创新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新突破,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新揭示,但还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创新的理论要成为引导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必须转化为实践创新。因此,理论创新本身并不是创新的最高目标,理论创新本身也不是创新的完成;以理论创新来推进实践的创新,以实践创新来发展创新的理论,不断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目的所在。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我们党在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执政地位,如何正确地应对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等方面,都遇到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科学、系统地回答了这些实践中提出和遇到的重大问题。因此,解决当前我们实践中的问题,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迫切需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实践,把这一重要思想全面地贯彻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
实现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的转化,是创新的理论赢得群众、掌握群众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指导社会变革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理论被人民群众认同的程度、赢得群众的程度,决定着这一理论实现的程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创新的理论赢得群众的最好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给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以指引,给人民群众的实践以方向。全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正是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实践创新的过程。人民群众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得到实惠,同时也受到教育,他们从这一理论指导实践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带来的切实利益中认识到这一理论的科学和正确,从而更加坚信这一理论,积极地投身到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创造性实践中去。
实现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的转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恒久不变的。如果党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那么它的先进性就能得到保持;如果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那么它的先进性就会丧失。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只有创新的理论才能指导创新的实践,创新的实践又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创新的理论;这个过程不停顿,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不会停顿,党的先进性也就不会丧失。用创新的理论去指导创新的实践,不断推动历史前进,正是党的先进性的最好体现。
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责任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要完成这一庄严使命,就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地将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这是因为:首先,我们所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不断探索中开辟道路,积累经验,创新理论,发展实践。其次,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需要解决的新课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也使改革和发展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用创新的理论来指导创造性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时代课题进行实践探索的科学结晶。只有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而自觉地将这一创新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创新,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改革旧体制、调整既得利益的过程,必须有大无畏的勇气。理论创新非常不易,将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更为艰难。如果说推进理论创新必须破除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那么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就不仅仅是破除人们头脑中的过时认识和观念,而且还必须破除一些旧的体制和做法,必然会遇到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和习惯势力的顽强抵制。所以,把创新的理论转化为创新的实践,必须有坚持真理的大无畏勇气,有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和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敢于为人民的利益承担一切风险,决不坐而论道,议而不决,徘徊观望,畏首畏尾。我们必须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来推进和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千秋伟业。
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必须有好的作风。有了科学的创新的理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作风,创新的实践就会缺乏力度,就不可能持久,就会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甚至变形走样。好的作风,首先就是要干、要行动。邓小平同志说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干的关键,就是按照江泽民同志要求的:落实,落实,再落实。无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还是文化创新,都需要拿出具体的目标和行动,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特别要注意克服光说不做,拿创新当作标签随意张贴的现象;防止自己因循守旧、怕担风险,对别人的创新之举却说三道四的行为;克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克服不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照搬照抄的思想;等等。总之,创新的实践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刻也离不开实际,一刻也离不开群众。真正符合群众意愿的创造性工作必须从实际中来,也只有从实际中得来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才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使实践创新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必须遵循实践的规律和正确的方法
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克服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的许多障碍与阻力,所以必须按照实践规律,抓住关键环节,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抓住实践发展中的要害问题。实践创新的目的在于全面贯彻创新的理论,全面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在具体工作中,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善于抓主要矛盾,通过对主要矛盾的突破来带动全局,推动全局。这里所说的主要矛盾,就是那些人民群众非常关心、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那些在过去的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仍然没能得到解决的问题,那些事关改革开放和党的事业全局的问题。实践创新就是通过对这样一些问题的重点突破,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开创新局面、登上新台阶,使创新的理论在实践中更有影响力、更有说服力,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拥护;同时,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去克服思想观念上的阻力,破除认识上的障碍,使创新的理论统一和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激发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极大创造活力。
选择实践发展的关键时机。历史的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实践的发展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正确的时机选择。所谓关键时机,就是实践的发展到了一个重要关头,不用创新的理论来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难以推进,这时进行的实践创新所起到的作用是别的时候所不能比拟的。因为在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实践的推进也比较容易;而在事业进入重要关头,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开实践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在创新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的实践。虽然在关键时机进行实践创新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会付出更多的辛苦,但也是开创事业、取得成就的难得机会。选择关键的时机也体现了实践的条件性。实践尤其是创造性实践,是需要条件的,条件不具备也就是时机不成熟。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去干,那就是蛮干,是不可能成功的。时机成熟一个,解决一个,实践就向前推进一步。我们党领导改革的实践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我们还应该这样一步一步稳妥而又坚定地走下去。
解决好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首先,要使创新的理论为广大党员干部所掌握,不仅要熟悉理论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要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思考问题、把握问题、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成从理论的概念向实践的理念的转变。其次,要用创新的理论教育群众,特别是要让人民群众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再次,根据实践的发展程度、人民群众的可接受程度,把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实际举措,以良好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
(摘自《人民日报》2002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