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8日,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中国共产党党徽高悬在主席台上,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他洪亮的声音在大会堂里回荡,激起了全体代表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这份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通过无线电波,通过电视荧屏,通过互联网络,从庄严的会场传向全国、全世界,引起举世瞩目,广泛关注。
历史性的盛会,历史性的报告。这份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是怎么产生的?本社记者在采访中追寻了她的诞生过程。
十六大报告的起草工作,自始至终都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江泽民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
早在筹备十六大的前期工作中,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党的十六大,将进一步制定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坚定信心,鼓舞干劲,同心同德地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前进,使社会主义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保持高度稳定和强大生机,使我们党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确保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江泽民同志强调:“开好十六大,关键是要抓住两条,一条是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一条是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作出回答,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把这两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振奋党心,鼓舞人心。十六大报告就是要完成第二项任务。”
十六大报告的起草工作,始终都是按照这个要求进行的。
2001年10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十六大报告起草组,由胡锦涛同志任组长。10月26日,起草组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第一次会议。由此,历时一年多的十六大报告起草工作正式开始。
党的十六大报告,需要对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用以指导新的实践;需要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回答,进一步统一思想,继往开来;需要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规划蓝图,明确思路,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些问题的答案,归根到底只能来自广大党员和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只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的新创造、新经验,才能保证十六大报告反映人民的意愿、体现时代的精神。
山西、河北、北京、陕西、四川、重庆……从2001年8月到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党的建设、改革发展、西部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他调查研究的重点。深入企业、农村,来到机关、学校,一次次的调研,一次次的座谈,江泽民同志对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框架和基本思路进行着认真思考。
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意见,早在2001年8月,中央就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14个课题组,围绕党的建设、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收入分配等课题展开调研,历时半年。起草期间,胡锦涛同志主持会议,专题听取各课题组的汇报,并进行深入研讨。
2001年11月8日至22日,起草组分成8个调研组,分赴广东、江苏、上海、黑龙江、甘肃等16个省区市进行调研。为保证调研取得实效,起草组在出发前向16个省区市发出了详细的调研提纲。在天山脚下,在珠江岸边,在浦东新区,在西南边陲,起草组的同志在这些地方共召开80场座谈会,914人次参加。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起草组还约请中央20多个综合部门和职能部门就一些专题进行了研究,有些重大专题同时请几个不同的部门进行研究,以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
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十六大报告的起草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001年12月,起草组全体会议听取了各调研小组的汇报,集中讨论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讨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会后,形成了综合调研报告,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对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对党的事业的发展至关紧要。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先要鲜明地回答这个问题,这就需要确定报告的主题。
确立十六大报告的主题,就是确立十六大的主题,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2002年1月14日,经过深思熟虑,江泽民同志召集起草组全体会议,就十六大的主题、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十六大报告需要阐述的重大问题及对起草工作的要求,作了重要谈话。
江泽民同志指出:“十六大要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大会的报告要给全党和全国人民以信心,在国际上树立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良好形象。要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根据实践的经验和发展的要求,对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和全面的论述。”
就是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十六大报告的主题,这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
这个主题向世人昭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人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报告主题的确立,开启了正式起草的大门。2002年1月15日,江泽民同志讲话的第二天,起草组成员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入讨论报告的主题、框架和基本思路。从这一天开始,起草组着手拟定报告提纲。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热烈讨论。40多天的时间里,起草组数次召开会议。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起草组成员反复讨论、集体攻关。数易其稿后,起草组拿出了报告提纲。
2月18日,江泽民同志审阅报告提纲后,作出了重要指示,对如何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机制建设、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斗争、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重要意见。
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指示,起草组对提纲进行了认真修改。2002年2月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经过讨论,原则同意报告提纲,并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起草组根据这些意见,在报告提纲的基础上,开始起草报告。
两个多月后,起草组经过反复修改,写出报告初稿,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5月16日、17日,政治局常委连日审议了报告。
江泽民同志和政治局其他常委同志强调,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报告一定要充分反映,尤其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就业和再就业、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等问题的论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2002年5月31日,北京西郊的中央党校。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国省区市和中央部委主要领导干部、军队各大单位的主官参加了会议。江泽民在讲话中对十六大报告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
新华社当晚通过通信卫星网络,向海内外数以千计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播发新闻电讯。“五三一”重要讲话,犹如万里长风,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掀起与时俱进的新潮,获得大家的一致赞成,为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江泽民同志对报告起草倾注了大量心血,每一稿他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修改意见。他常常就报告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找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交换意见。2001年11月到12月,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四个半天的座谈会,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和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研究,广泛听取主管部门、研究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2002年10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墨西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返回北京的途中,还在飞机上召集随行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开会,就十六大报告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作出了重要的指示……
一年零二十天的起草过程,生动而具体地说明,十六大报告是民主集中制的产物,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十六大报告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十六大报告的产生历程。
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一我党的优良传统贯穿十六大报告的整个起草过程。在一年零二十天的起草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先后两次向起草组作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4次、政治局先后两次开会,就报告进行讨论。
2002年8月26日,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报告稿下发全国178个单位,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参加讨论的有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委员,十六大代表,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的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各大军区的党委负责人,党内部分老同志,共3100多人。
从8月30日到9月17日,江泽民同志用8个整天的时间,在中南海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直接听取各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军队各大单位主官对十六大报告稿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同大家坦诚交流、交换看法。
9月18日,各方面的意见全部反馈到起草组。根据反馈的意见,大家一致赞同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框架、思路、内容和重大提法,认为报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振奋人心的报告。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
一条条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大到报告结构、实际内容,小至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体现了意见提出者严肃、认真、负责的精神。
9月18日,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起草组全体会议,再次作重要讲话,就5年来的成绩、13年的基本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增强忧患意识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他强调,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可以说是外有压力、内有困难,考验不断。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十分宝贵。这一点在报告中要进一步阐明,这对团结全党、振奋民心,鼓舞斗志、开创未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强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点十分重要。只有紧紧抓住这一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这个问题,还可以再突出强调。
他强调,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是开创性的,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历程中也是前无古人的。要对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背景和意义,作出扼要而又十分有分量的论述,使全党同志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他强调,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繁重的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要向全党同志十分鲜明地强调,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务必居安思危,要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江泽民同志还提出,十六大报告是政治报告,要抓住重点,切中要害,讲大的方针、政策和原则,要下决心精简文字。
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指示,起草组对报告作了重大修改,加强了对13年来不平凡历程的论述,突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等等。
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了全面整理。对每一条意见,起草组都进行了三轮讨论。先是起草组内各小组对涉及自己部分的意见进行讨论,提出处理意见。然后,起草组召开全体会议,对各小组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讨论。最后,起草组又组织专门力量,对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逐个部门、逐个地区地进行了梳理,确保不遗漏一条意见。
起草组挑灯苦战8天8夜,对报告进行了重要修改和充实,共修改600多处。在增加了重要内容后,报告篇幅还压缩了3000多字。
有民主党派人士提出,过去1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表述应再突出一点。报告中采纳了这个意见,增加了“我们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的内容。
很多同志提出,报告对13年来成就的评价应更有分量,有人建议用“几个最”,有人提出用“几个新”。起草组经过认真斟酌,用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三个时期”,对13年来的历程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不仅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要实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有的同志围绕“心理素质”这4个字展开了讨论。有的主张用“体能素质”,有的认为应改用“心理健康”,有的建议用“身体健康”。起草组反复比较,最后采用“健康素质”这一表述,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是报告中一句闪光的话。起草组的同志参阅了一些省区市的修改意见,汲取了经济理论界研究的成果,还重温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著《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落笔写下了这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话,让“财富”这个曾经被曲解和歧视的词汇,浓墨重彩地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之中……
在起草过程中,有不少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来信提出建议,起草组都一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在民族精神的表述中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核心作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部分充实了内容,在反腐倡廉部分加大了分量……百川归海,万言同宗。一条条意见、一个个建议如股股清泉,为报告的内容注入鲜活的生机。这些成百上千的意见和建议背后,是全党全国人民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是一个民族对一份成熟报告的殷殷期盼。
一稿、两稿、三稿……报告在一次次的修改中逐步完善、成熟。
11月3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186名中央委员、139名候补中央委员,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全会对报告作了70多处修改。全会通过了修改后的报告,决定提请党的十六大审议。
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拉开了帷幕,数易其稿、散着墨香的报告本放在21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的面前。代表们在进行审议时普遍认为,报告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全面分析了新世纪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党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刻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反映全党意志、体现人民心愿的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根据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大会又对报告进行了多处修改。例如,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部分,有的代表针对当前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应该写上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内容;有的代表提出应增加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的内容;有的代表提出应增加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内容,等等。这些建设性意见,在大会闭幕前的11月13日,被吸收进报告最后的定稿之中。
千锤百炼出真金。十六大报告的起草过程,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这份报告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善纳众议群言的产物,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所作的报告,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沧海横流,斗转星移。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怎样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关键时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是时代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十六大报告对此作出了让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满意的回答。
任何理论思考,都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十六大报告,正是对处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现实的正确反映。
这些年,各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都有不少新探索、新经验,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十六大报告总结各地各部门的新探索、新经验,吸取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从实践和理论的紧密结合出发,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回答。
从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到进一步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确定这个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从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概念,到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从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从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到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从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到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从论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到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等一系列党建工作新思路……十六大报告中闪现的一个个新思想、新论断、新思路,无不源于广大党员群众的探索和实践,无不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剖析和回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穿十六大报告全篇的主线和灵魂,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
2000年春天,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调研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两年多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祖国大地深入人心,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报告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方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把这一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党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正是遵循十六大代表的意见,正是遵循全党同志的愿望,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写在了党的旗帜上。
如同高耸的灯塔,为航船指明正确的航道;如同飘扬的旗帜,为事业引领前进的方向。十六大报告,科学地作出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画出宏伟蓝图,制定了推进各项工作的方针政策,这是十六大报告的另一重大历史性贡献。
2002年11月15日上午,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就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中外记者。他郑重地说: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所作的报告,系统总结了13年来的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党的意志,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十六大刚刚落幕,中华民族又一次开始伟大的跨越。发生在十六大报告起草工作过程中的所有这一切,都将深深镌刻在81载党史的年轮里:人们永远会记得,在这个北京天空澄明的季节,中国共产党人用一份凝聚着全党智慧和决心的报告,写下的永留史册的铮铮誓言。
新华社记者 夏林 张宿堂 孙承斌
2002年11月8日,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中国共产党党徽高悬在主席台上,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他洪亮的声音在大会堂里回荡,激起了全体代表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这份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通过无线电波,通过电视荧屏,通过互联网络,从庄严的会场传向全国、全世界,引起举世瞩目,广泛关注。
历史性的盛会,历史性的报告。这份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是怎么产生的?本社记者在采访中追寻了她的诞生过程。
十六大报告的起草工作,自始至终都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江泽民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
早在筹备十六大的前期工作中,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党的十六大,将进一步制定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坚定信心,鼓舞干劲,同心同德地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前进,使社会主义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保持高度稳定和强大生机,使我们党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确保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江泽民同志强调:“开好十六大,关键是要抓住两条,一条是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一条是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作出回答,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把这两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振奋党心,鼓舞人心。十六大报告就是要完成第二项任务。”
十六大报告的起草工作,始终都是按照这个要求进行的。
2001年10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十六大报告起草组,由胡锦涛同志任组长。10月26日,起草组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第一次会议。由此,历时一年多的十六大报告起草工作正式开始。
党的十六大报告,需要对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用以指导新的实践;需要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回答,进一步统一思想,继往开来;需要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规划蓝图,明确思路,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些问题的答案,归根到底只能来自广大党员和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只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的新创造、新经验,才能保证十六大报告反映人民的意愿、体现时代的精神。
山西、河北、北京、陕西、四川、重庆……从2001年8月到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党的建设、改革发展、西部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他调查研究的重点。深入企业、农村,来到机关、学校,一次次的调研,一次次的座谈,江泽民同志对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框架和基本思路进行着认真思考。
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意见,早在2001年8月,中央就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14个课题组,围绕党的建设、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收入分配等课题展开调研,历时半年。起草期间,胡锦涛同志主持会议,专题听取各课题组的汇报,并进行深入研讨。
2001年11月8日至22日,起草组分成8个调研组,分赴广东、江苏、上海、黑龙江、甘肃等16个省区市进行调研。为保证调研取得实效,起草组在出发前向16个省区市发出了详细的调研提纲。在天山脚下,在珠江岸边,在浦东新区,在西南边陲,起草组的同志在这些地方共召开80场座谈会,914人次参加。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起草组还约请中央20多个综合部门和职能部门就一些专题进行了研究,有些重大专题同时请几个不同的部门进行研究,以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
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十六大报告的起草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001年12月,起草组全体会议听取了各调研小组的汇报,集中讨论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讨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会后,形成了综合调研报告,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对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对党的事业的发展至关紧要。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先要鲜明地回答这个问题,这就需要确定报告的主题。
确立十六大报告的主题,就是确立十六大的主题,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2002年1月14日,经过深思熟虑,江泽民同志召集起草组全体会议,就十六大的主题、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十六大报告需要阐述的重大问题及对起草工作的要求,作了重要谈话。
江泽民同志指出:“十六大要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大会的报告要给全党和全国人民以信心,在国际上树立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良好形象。要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根据实践的经验和发展的要求,对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和全面的论述。”
就是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十六大报告的主题,这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
这个主题向世人昭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人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报告主题的确立,开启了正式起草的大门。2002年1月15日,江泽民同志讲话的第二天,起草组成员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入讨论报告的主题、框架和基本思路。从这一天开始,起草组着手拟定报告提纲。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热烈讨论。40多天的时间里,起草组数次召开会议。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起草组成员反复讨论、集体攻关。数易其稿后,起草组拿出了报告提纲。
2月18日,江泽民同志审阅报告提纲后,作出了重要指示,对如何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机制建设、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斗争、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重要意见。
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指示,起草组对提纲进行了认真修改。2002年2月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经过讨论,原则同意报告提纲,并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起草组根据这些意见,在报告提纲的基础上,开始起草报告。
两个多月后,起草组经过反复修改,写出报告初稿,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5月16日、17日,政治局常委连日审议了报告。
江泽民同志和政治局其他常委同志强调,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报告一定要充分反映,尤其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就业和再就业、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等问题的论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2002年5月31日,北京西郊的中央党校。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国省区市和中央部委主要领导干部、军队各大单位的主官参加了会议。江泽民在讲话中对十六大报告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
新华社当晚通过通信卫星网络,向海内外数以千计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播发新闻电讯。“五三一”重要讲话,犹如万里长风,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掀起与时俱进的新潮,获得大家的一致赞成,为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江泽民同志对报告起草倾注了大量心血,每一稿他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修改意见。他常常就报告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找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交换意见。2001年11月到12月,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四个半天的座谈会,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和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研究,广泛听取主管部门、研究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2002年10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墨西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返回北京的途中,还在飞机上召集随行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开会,就十六大报告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作出了重要的指示……
一年零二十天的起草过程,生动而具体地说明,十六大报告是民主集中制的产物,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十六大报告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十六大报告的产生历程。
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一我党的优良传统贯穿十六大报告的整个起草过程。在一年零二十天的起草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先后两次向起草组作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4次、政治局先后两次开会,就报告进行讨论。
2002年8月26日,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报告稿下发全国178个单位,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参加讨论的有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委员,十六大代表,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的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各大军区的党委负责人,党内部分老同志,共3100多人。
从8月30日到9月17日,江泽民同志用8个整天的时间,在中南海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直接听取各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军队各大单位主官对十六大报告稿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同大家坦诚交流、交换看法。
9月18日,各方面的意见全部反馈到起草组。根据反馈的意见,大家一致赞同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框架、思路、内容和重大提法,认为报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振奋人心的报告。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
一条条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大到报告结构、实际内容,小至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体现了意见提出者严肃、认真、负责的精神。
9月18日,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起草组全体会议,再次作重要讲话,就5年来的成绩、13年的基本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增强忧患意识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他强调,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可以说是外有压力、内有困难,考验不断。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十分宝贵。这一点在报告中要进一步阐明,这对团结全党、振奋民心,鼓舞斗志、开创未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强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点十分重要。只有紧紧抓住这一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这个问题,还可以再突出强调。
他强调,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是开创性的,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历程中也是前无古人的。要对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背景和意义,作出扼要而又十分有分量的论述,使全党同志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他强调,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繁重的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要向全党同志十分鲜明地强调,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务必居安思危,要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江泽民同志还提出,十六大报告是政治报告,要抓住重点,切中要害,讲大的方针、政策和原则,要下决心精简文字。
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指示,起草组对报告作了重大修改,加强了对13年来不平凡历程的论述,突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等等。
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了全面整理。对每一条意见,起草组都进行了三轮讨论。先是起草组内各小组对涉及自己部分的意见进行讨论,提出处理意见。然后,起草组召开全体会议,对各小组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讨论。最后,起草组又组织专门力量,对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逐个部门、逐个地区地进行了梳理,确保不遗漏一条意见。
起草组挑灯苦战8天8夜,对报告进行了重要修改和充实,共修改600多处。在增加了重要内容后,报告篇幅还压缩了3000多字。
有民主党派人士提出,过去1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表述应再突出一点。报告中采纳了这个意见,增加了“我们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的内容。
很多同志提出,报告对13年来成就的评价应更有分量,有人建议用“几个最”,有人提出用“几个新”。起草组经过认真斟酌,用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三个时期”,对13年来的历程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不仅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要实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有的同志围绕“心理素质”这4个字展开了讨论。有的主张用“体能素质”,有的认为应改用“心理健康”,有的建议用“身体健康”。起草组反复比较,最后采用“健康素质”这一表述,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是报告中一句闪光的话。起草组的同志参阅了一些省区市的修改意见,汲取了经济理论界研究的成果,还重温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著《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落笔写下了这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话,让“财富”这个曾经被曲解和歧视的词汇,浓墨重彩地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之中……
在起草过程中,有不少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来信提出建议,起草组都一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在民族精神的表述中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核心作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部分充实了内容,在反腐倡廉部分加大了分量……百川归海,万言同宗。一条条意见、一个个建议如股股清泉,为报告的内容注入鲜活的生机。这些成百上千的意见和建议背后,是全党全国人民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是一个民族对一份成熟报告的殷殷期盼。
一稿、两稿、三稿……报告在一次次的修改中逐步完善、成熟。
11月3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186名中央委员、139名候补中央委员,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全会对报告作了70多处修改。全会通过了修改后的报告,决定提请党的十六大审议。
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拉开了帷幕,数易其稿、散着墨香的报告本放在21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的面前。代表们在进行审议时普遍认为,报告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全面分析了新世纪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党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刻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反映全党意志、体现人民心愿的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根据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大会又对报告进行了多处修改。例如,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部分,有的代表针对当前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应该写上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内容;有的代表提出应增加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的内容;有的代表提出应增加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内容,等等。这些建设性意见,在大会闭幕前的11月13日,被吸收进报告最后的定稿之中。
千锤百炼出真金。十六大报告的起草过程,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这份报告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善纳众议群言的产物,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所作的报告,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沧海横流,斗转星移。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怎样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关键时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是时代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十六大报告对此作出了让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满意的回答。
任何理论思考,都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十六大报告,正是对处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现实的正确反映。
这些年,各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都有不少新探索、新经验,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十六大报告总结各地各部门的新探索、新经验,吸取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从实践和理论的紧密结合出发,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回答。
从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到进一步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确定这个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从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概念,到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从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从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到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从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到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从论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到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等一系列党建工作新思路……十六大报告中闪现的一个个新思想、新论断、新思路,无不源于广大党员群众的探索和实践,无不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剖析和回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穿十六大报告全篇的主线和灵魂,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
2000年春天,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调研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两年多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祖国大地深入人心,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报告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方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把这一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党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正是遵循十六大代表的意见,正是遵循全党同志的愿望,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写在了党的旗帜上。
如同高耸的灯塔,为航船指明正确的航道;如同飘扬的旗帜,为事业引领前进的方向。十六大报告,科学地作出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画出宏伟蓝图,制定了推进各项工作的方针政策,这是十六大报告的另一重大历史性贡献。
2002年11月15日上午,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就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中外记者。他郑重地说: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所作的报告,系统总结了13年来的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党的意志,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十六大刚刚落幕,中华民族又一次开始伟大的跨越。发生在十六大报告起草工作过程中的所有这一切,都将深深镌刻在81载党史的年轮里:人们永远会记得,在这个北京天空澄明的季节,中国共产党人用一份凝聚着全党智慧和决心的报告,写下的永留史册的铮铮誓言。
(新华社记者 夏林 张宿堂 孙承斌)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