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虽新 规律难违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宣布资本主义必然灭亡;20世纪初,列宁又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腐朽的垂死的阶段。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20世纪,资本主义尽管发生过世界性经济危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但没有灭亡,反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明显地占有优势。相比之下,世界社会主义却遇到了严重挫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断呢?资本主义是否真的像少数西方学者预言的那样,已进入了一个“无限制”的、“长期繁荣”的发展阶段呢?
老店延续 貌有新色
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已有360多年的历史了。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资本主义,既与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深刻剖析过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也与20世纪初列宁曾精辟论述过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那么,当代资本主义究竟有哪些新变化呢?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例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一般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有所缓和。资本主义国家尽管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像美国这样的富国仍有数千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仍有数百万流浪汉、无家可归者,但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不少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上,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社会福利开支,从而使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状况也相应改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
第二,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仍然存在,但这种波动性在减小,经济危机的破坏力明显下降。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发展,有时还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了全世界的3/4,仅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约占世界的1/4。
第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了长足进步。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出现了以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材料科学、宇航技术和生物工程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也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发生巨大变化,促进了新兴产业群的出现,创造了新的消费热点,扩大了市场容量,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第四,产业结构、工人队伍结构出现新的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已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以金融、信息和其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已上升到2/3,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工人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大幅度增加。劳动者队伍出现了知识化、脑力化的新趋势,整体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日益提高。
新的变化 事出有因
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主要原因就在于它采取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手段。具体地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进行了社会改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内在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其根本制度所许可的限度内,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作了一些较大幅度的调节、改良,包括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做法,推行了许多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实行劳动法、最低工资法、公共福利、公共卫生体制、遗产税和累进所得税等措施,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成熟的新体制。同时,资本家在劳动的管理上也由过去把工人看作是“会说话的机器”,逐步转变为把他们看作是“经济人”、“社会人”;由单纯依靠强制力、规章制度和纪律条文进行管理,逐步转变为强调激励手段,在管理中渗透情感和精神等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存环境。
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重视经济计划的作用,加强国家干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市场经济的波动性、盲目性和破坏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最典型的是,20世纪40年代以复兴经济为目的的复兴计划,50年代从宏观上调节有效需求的短期计划,60年代综合性的长期发展计划,70年代针对“滞胀”制定的稳定计划,都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也使资本主义变得不是完全“无计划”、“无政府”。
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扶持。从20世纪初开始,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并不断克服科技进步的体制性障碍。西方国家对科技开发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从而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美国为例,用于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1920年为0.2%,1940年为0.6%,1975年为1.5%,1990年上升到2.7%。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比较充分地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使科技革命的成果直接作用于资本主义财富创造。这样,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
千变万化 不离其宗
当代资本主义所进行的调节和改良,从根本上讲,都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日益社会化之间的固有矛盾。
首先要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根本改变。有人说,随着股份制的发展,拥有股票的人越来越多,总有一天西方发达国家会发展成为“人人都是资本家”的社会。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绝大多数股票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或资本财团手中,大多数股民只是持有很少股票的小股东。以美国为例,10%的富裕家庭拥有全部股票的89.3%、债券的90.3%,而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职工拥有的股票仅占1‰。在股份制的实际运行中,只有大股东才真正具有参与企业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权力。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工人们持有几张股票所带来的变化,对于他们自己生活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实行股份制的结果仍然是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两极分化继续存在和扩大。在1979年,美国最富的20%的人的收入,比最穷的20%的人高出3.5倍;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9倍。在英国,最富的20%的人所占有的财富,是最穷的20%的人的10倍。
第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以美国为例,二战以后历届总统、副总统及其政府、国会重要成员的背后无不存在垄断财团的支持,而且有些人本身就是巨富家族的成员。穷人想当上总统,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美国学者伦德·伯格在《富豪和超级富豪》一书中说:“美国实际上只有一个单独的政党,即财主党”,“不论何时,也不论就哪一党来说,在幕后操纵的总是大财主,他们为了自己的优厚利益,布置景物,安排场面,导演出了一幕幕千奇百怪的戏剧。”
第四,资产阶级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尽管现今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呈现多元状态,但资产阶级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信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资本主义国家还严重存在着道德沦丧、精神颓废、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泛滥、暴力色情文化滋长等腐朽没落的文化现象。
第五,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科技、军事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操纵有关经济组织,抢占市场,转嫁危机,掠夺和廉价地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西方国家以低价进口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以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这一低一高,决定了利润的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享受资金、技术等有限利益的同时,成为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
历史规律 不可改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变。它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平衡和不适应的自我调节,只能在其根本制度容许的范围内来进行,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无法克服。
当今世界190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搞资本主义或宣称在搞资本主义。在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真正称得上是发达国家的只有二三十个,而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49个国家基本上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对于这些穷国、弱国来说,资本主义连表面和暂时的繁荣都没有带给他们。相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穷国、弱国之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江泽民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指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至今仍举步维艰,南北发展差距和贫富悬殊愈来愈大。一边是北方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南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都普遍受益,世界发展中的不平衡更趋严重。”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达,恰恰是建立在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不发达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同时,马克思也明确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无疑将作出进一步的调节和干预来缓解矛盾和危机。但只要这种调节和干预还是在私有制的框架内进行,那么,它的作用就必定是有限的。在另一方面,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发挥完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社会主义就还得和资本主义在同一个地球上并存下去。
(摘自《人民日报》2003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