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这是郑培民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和不懈追求。在20多年的领导工作中,郑培民始终坚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他尽心尽力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他身体力行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民增收不遗余力;他推动当地名优支柱产业的扩张升级,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他努力推动全省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总结推广素质教育经验,发展壮大“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和“体育湘军”,受到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当干部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这句简明朴实的话,充分表达出郑培民对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理解。党的80多年历史表明,我们党始终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党。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带领群众浴血奋战,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根本愿望;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围绕执政兴国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更广大的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党把为民造福作为全部事业的根本,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就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自己的最大职责和最高使命,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创造更大的福祉。
坚持为民造福,首先要有为民造福的真心诚意。在这方面,郑培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他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第一责任,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认真做好为民造福的每一件事;他把为民造福当作最高追求,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他总是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以群众的情绪为第一信号,以群众的需要为第一选择,以群众的满意为第一标准,尽心尽力地为群众解决最实际的困难;他恪尽职守、心无旁骛地把全部心思灌注于本职工作,把一切才智奉献给人民的事业。做到真心诚意为人民造福,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办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事,而不能从制造个人政绩出发,围绕个人升迁去办事。这是判断一个干部是不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不是真心诚意为民造福的重要分野,绝不能含糊。
坚持为民造福,还要有为民造福的过硬本领。为了多做造福人民的事,郑培民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定不移地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奔小康,取得了为民造福的显著成绩。郑培民的事迹表明,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光有为民造福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提高为民造福的素质和能力,要会办事、办成事、办好事。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努力掌握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同时,要努力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从而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不断创造为民造福的新业绩。
坚持为民造福,必须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郑培民在湘西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为寻求富民之策,跑遍了全州的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村寨。他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咬紧牙关,苦练内功,脚踏实地不飘浮,埋头苦干不张扬,横下一条心坚持“不搞急功近利,而多做打基础的工作、对长远有利的工作”。他为民造福的政绩虽没有摆在自治州首府的街面上,没有放在显山露水的国道旁,但件件做得让老百姓满意。我们学习郑培民,实实在在地为民造福,就必须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搞那些虚张声势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从而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坚持为民造福,当前要特别注意抓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特别是帮扶困难群众的各项工作。要设身处地为困难群众着想,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突出抓好涉及群众温饱的基本生活问题,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他们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摘自《人民日报》4月8日 作者:仲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