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人们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把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把社会主义建设确定为三大文明建设,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主义应当包括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按劳分配、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特征。他们还科学地论证了文明与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文明的高度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需要文明的高度发展。列宁曾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经过一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后,列宁又提出,社会主义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重视思想文化建设。
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中,他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思路,并领导人民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如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形态。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看作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看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赋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他虽然没有使用政治文明这一术语,但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科学设想。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战略部署,把它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以及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政治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使三大文明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财富,体现为物质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体现为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同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所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的总和,就是政治文明。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进步在政治法律理念、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组织、政治法律行为上的综合体现。人类社会从总体上讲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与之相一致,人类文明也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的统一整体。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保证。三大文明整体发展状况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三大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缺一不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具体国情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要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实现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提高。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提高,离不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支持、政治保障,离不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按照十六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总体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点。
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最基本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十六大报告在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实现“三化”的同时,提出必须要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三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四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五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六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七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八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九是维护社会稳定。这九个方面的工作,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完全一致的,是具体落实三者统一的战略举措。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根据我国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建立有效的民主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建立党委与人大、政协、政府、各人民团体之间的规范化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等。
(摘自《人民日报》2003年6月20日 王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