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 科学管理 勤政高效  邮件登陆 办事指南 院机关平台 中国科学院
 
文化园地
首页 >> 党的建设 >> 创新文化 >> 文化园地
 
上海有机化学所:加强队伍建设,探索创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是在前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北平研究院化学所与药物所基础上于1950年5月成立的。建所53年来,先后在两弹一星、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等方面获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立一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队伍并从机制上给予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根本任务。结合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和所的改革发展进行分析思考,我们认为贯彻新时期办院方针和新时期发展战略,创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的关键是人才和创新队伍建设。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人才为本” 的观念,将创新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与所的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并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不足之处,欢迎各兄弟单位批评指正。
   一、加强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建设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各单位的科研骨干逐渐进入退休高峰,我所也不例外。据初步统计,近十年以来退休的研究员近50位,副研究员近150位,人才队伍问题已成为影响研究所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一方面继续输送优秀青年人才到国外进修深造,一方面努力引进海内外优秀。在基本实现代际转换的同时,也实现了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的有机结合。
   在基本完成科研骨干新老交替后,我们适时提出了发挥现有骨干作用和进一步培养提高的问题。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以环境、条件留住人;以事业、责权锻炼人;提供舞台展现人。近几年来,每年都投入1千多万元加强分析测试和信息化平台建设,自筹1亿多元配合院的规划进行园区改造;创造条件将青年科学家安排到研究和管理(兼职)工作的重要岗位上,并在所的宏观管理下,以适当形式授予课题组经费支配权、人员聘用权、收入分配权、所重大事项参与权。为在国内外合作交流展现新一代有机所人的精神风貌,我们不仅积极支持青年科学家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还努力发挥所和院士的知名度,认真筹划和组织重要的国际会议、与国外和港台同行发起组织定期双边会议(如已经组织中日、中法、中荷、中韩、中印、沪港台、世界华人等会议等),让青年科学家参加组织并唱主角。同时,我们还通过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所党委和纪委的调整换届,将一批中青年骨干吸纳到研究所重大事项的研究和决策中来,并且充实加强了所级管理。
   在创造条件努力发挥科研骨干才华的同时,继续强化人才引进的力度。总结十多年引进人才的成效与经验,我们进一步调整了政策,将人才引进与推进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造就战略科学家相结合;在重视吸引海外人才的同时,也注意吸引国内优秀人才。从2003年开始,我所将对引进人才实行更为严格的岗位聘任年限制和契约管理,即实行到位工作后半年、期中和期末的三节点评议,对优秀者滚动支持,对达不到要求者及时流动。
   在加强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积极探索骨干队伍的流动机制。在坚持每年由所学术委员会组织创新课题组年度工作交流考核的基础上,组织优秀课题组长进行专题学术报告,并探索对连续二年考核不合格的课题组实行退出的机制。
   我们还十分重视对科技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引导青年科学家继承发扬我所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锲而不舍,三敢三严”的严谨作风(三敢即敢想、敢说、敢做;三严即严格、严密、严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遵守科研道德规范,坚持执著的追求和献身精神。同时,还借助地方党校的教育资源条件,积极推荐青年科学家参加各种培训,至今,我所青年科研骨干中,已有一半以上被选送参加过党校的学习。
   二、尊重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规律
   不同类型的队伍建设,应遵从不同的规律。对科研队伍,从 “按需设岗、公开竞争、择优聘任、契约管理、严格考核” 的用人制度入手,形成岗位聘任、项目聘用和流动人员等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动态更新的体制和机制,在重点抓好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同时,向全面提升队伍素质深入迈进。比如,从2001年开始,我所试行一般新进人员全部项目聘用和人事委托代理制度,为项目聘用人员解决上海市户籍和社会保障问题,做到与固定人员同岗同酬,并通过骨干岗位竞聘和考核评价促进流动,吸收优秀人才进入岗位聘任,从而拓宽项目聘用人员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完善队伍结构,除加强骨干岗位的设置和竞聘外,还不断扩大和加强科研流动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专家以不同身份参与课题研究,诚聘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所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或顾问,加强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另一方面,努力创造条件、挖掘潜力,在扩大研究生数量的同时,加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比如,我们调整充实所学位委员会,并组建招生组、教育培养组、学位组,发挥导师的群体作用;坚持将定期的SEMINAR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倡导和吸引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报告会,选派优秀学生出境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明确学生会在所党委领导下、研究生部指导下工作,建立所团委和学生会联合活动机制,目前正在酝酿编制学生会章程。实行进入课题的研究生纳入研究室管理,规定各研究室党支部必须有研究生党员担任支委,将研究生教育纳入研究室的重要工作议程。组织好每年的新生入学、应届毕业、春节师生联谊、“五四”青年节等活动。
   对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必须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从体制与机制上创新。我所积极推进机关改革,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科技创新活动要求的管理体制。以确定机关工作定位、优化机关职能、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管理队伍素质为重点,严格核定管理岗位职数,明示岗位要求,建立公开竞争上岗的机制,严格管理队伍建设。在分流富余人员的同时,努力从科研一线吸收青年人才充实管理队伍。我所已经实施了管理干部年度考核、考核合格者每年度续聘、对连续二年考核不合格者实行淘汰的制度。
   对高技术产业化队伍建设,坚决走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理顺投资管理关系,由企业自主按照现代企业发展规律,加强队伍的建设。利用所投资企业转制的机会,我所积极争取地方政策的支持,实现了企业人员与事业单位编制脱钩(共有355人),完全实现了这些人员的企业化管理。不仅如此,转制企业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面向社会招聘高技术产业化的经营、生产、研发适用人才。我们还积极探索加强所向投资企业派出管理干部的机制,将实行派出人员定期述职制度和监管措施;积极探索制订政策,鼓励和促进从事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转入技术转移研究中心或直接进入企业,创办高科技企业或充实企业研发力量。
   三、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在总结过去跨室(组)、跨学科组织申请项目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发挥人才的团队效应。我所在围绕碳-金属键的形成与断裂规律研究过程中,通过申请国家基金委的“青年创新群体”,将同学科的青年科学家集中起来,加强了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协作与集成。经阶段评议,群体效果十分显著。
   我所在规划发展中调整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方向,确定建设发展“化学生物学 ”这一交叉学科,并积极探索组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青年科学家,高起点地进行突破性创新研究的运行方式。在院的支持下,筹建“细胞凋亡的化学基因学研究”科学家研究小组,围绕认识“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这个重要问题,通过利用化学基因学手段,争取在这个领域做出国际一流的工作。目前,该组已经建立并开始正常运行。在这一探索的基础上,正进一步部署组织“均相催化研究创新团队”,从分子识别角度着手,探索分子间相互作用对催化反应选择性控制的基础,使之成为有国际地位的均相催化研究中心。组织“生命有机材料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围绕新生命有机材料的创制方法、复杂化合物分子设计和合成、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药物和医学应用等方面研究,逐步建立满足我国医药、生物试剂、农药和精细化学品工业开发新产品需要的研究开发平台。
   总之,在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的过程中,我所将继续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认识和把握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认真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创新队伍建设,为知识创新工程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海有机化学所)

 
 
 
Copyright 1996-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 京区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106号
电话/传真:(010)62661266/(010)6266124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18号紫金数码园1号楼 邮编:100190 EMAIL: dwxc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