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王洛宾不朽的歌曲作品和众多媒体的传播,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占中国大陆版图1/6的新疆,美丽绝伦,具有不可阻挡的诱惑力,令人心驰神往。但长期以来的另外一个事实——派往新疆工作的内地干部,国家为鼓励其安居乐业,也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这说明,在美丽之外,新疆必有令人不易接受的一面,难以让人久留。
张小雷是中科院所属最遥远的科研机构——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现任所长,专业是城市经济地理。研究所的人都知道,不论是从他的专业还是从他的能力考虑,他很容易就可以离开新疆的。但是,他没有。
新疆较内地许多区域,虽然经济欠发达,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的科研却丝毫没有落后。这是令很多科研人员备感骄傲和自豪的,张小雷也一样。
以治理沙漠为例,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早在1995年就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了“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的奖章。而张小雷对于新疆各层次城市经济的系统性研究,到目前国内外恐怕无出其右。
据了解张小雷的专家介绍,若干年前,他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正值我国东部城市发展和相关研究最具活力的时期,新疆的相关学术研究还刚刚起步。通过借鉴国内外学术成果,他便对塔里木盆地城镇历史演变、动力机制和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和总结出区域内几千年来城镇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博士期间,他又以城市地理为线索,全面系统研究新疆的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首次构建出新疆城镇地域系统的理论框架。随后,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期间,他形成了自己有关干旱区和新疆城镇体系的理论体系,得到了我国不少专家的好评,认为是一项开拓性成果。
目前,他受中科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委托,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方向性和地方委托等项目,带领10余人的研究队伍投身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科研任务之中,并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土地利用与覆盖小组的通讯委员。
为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提供高层次决策咨询,是张小雷科研事业的最高追求,所以他总是不断地去努力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长远科技需求和阶段性运作方式,力求把科学化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变为规范化、法制化的政府行为。
研究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由张小雷执笔完成的《合理开发、加强保护、优化管理、实现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建议书》,被新疆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大量采用;同时,他提交给国务院的关于把塔里木河列入国家大江大河生态治理国家大型工程的建议书,被中科院地学部院士咨询报告大量采用……
可见,张小雷的业务拓展是让人满意和羡慕的。
然而,在中科院对研究所的一次考核与评价中,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排名较靠后。这对于刚上任一年的张小雷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然而,他并没有找各种理由来推脱,而是采取措施把研究工作推向更高层面。
查一查科技部和中科院资源环境方面的立项资料,人们就会发现,上世纪后半叶,中科院对我国各地资源环境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摸底调查方面,尤其是西部,正所谓“弄清家底”是那一代的科学家们的使命。而如今,国家对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科学研究势必要再上一个新台阶。
于是,张小雷利用中科院内外经费,开展研究所的能力建设,改造并提高10多个野外生态观测台站的设备,使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初步形成了集空间对地观测、野外台站长期监测和室内实验综合测试分析于一体的科研技术平台,增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三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实现博士培养点“零”的突破,并尽可能承担新疆对外科技交流任务……
几年过去了,在中科院的考核评价中,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位置在中科院已经节节攀升。
如今的一切,是张小雷不曾料想的。接受采访时,他说,“上学时为自己设计的人生是朝南或朝东方向走,怎么也没有想过会在西部,更没有想过会在新疆,而且一干这么多年。做学问,怎么能在新疆呢?可就是在新疆的美丽与恶劣中,好像获得了成功。”
他回忆以前做学生时,自己跟随长长的科考车队,发现了中国科学院在新疆的特殊地位,几乎新疆所有的重大经济发展计划或行动,都是中国科学院做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有名师的指导,有风沙的洗礼,有无数的未知可以探求,真的很惬意。
在采访中,他还向记者介绍了今年自己和儿子作为家属,被开展新疆旅游研究的妻子领着,利用春节长假去新疆哈纳斯尚未开发的区域调查风土民俗的情形。看着他们拍摄下的一幅幅清丽的雪域图片,让我这个现代都市人惊羡不已。
(本栏目与科学时报社合办)
(科学时报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