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遥感研究所研究员阎守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30多年的努力,刚刚找到做科研的感觉,开始不断出成果的时候,却不得不退下来了。许多事情既没做好,也没做完,心里真不是滋味。”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止步,更没有真正闲下来。凭借多年科研的实践、经验和积累,他很快找到了一条能够继续发挥自己作用的途径——“拿起笔,写自己想写和应该写的东西。”
把自己的思想用白纸黑字记录下来,给更多的人阅读,如果说得有道理,读者可以照着去做;如果没道理,读者可以当靶子批判。不论如何,都会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除了学生要求他做的事情外,阎守邕谢绝了各种社会活动,按照自己提出的写作计划忙碌地耕耘着。按照写作计划,他将要写总结近几年科研成果的、国家今后发展需要的以及能够作为学校教材的3类书籍。由于他妻子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办公室工作,他经常是背着自己布置的“家庭作业”和参考书去马尼拉,然后带着完成的书稿回北京,并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工作方式。
在多次出国参观访问、学术交流以及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阎守邕在2001年11月出版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发展》一书,总结了先进国家向信息社会过渡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构想。接着,在十多个部委所属单位“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的基础上,他执笔完成了《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空间信息共享应用网络》的书稿。该书在2002年7月出版,填补了这个领域目前缺少参考书的遗憾。为了能够更充分、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他在2003年11月出版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专著。这3本书属于他要写的第1类书籍,总共123万字和绝大多数(257张)插图,都是他自己用计算机书写、绘制的。
在近两年内,他准备开展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体系的逻辑结构和人地系统科学两个课题的研究,并且已先后向有关方面提出了立项申请。不管申请结果如何,他都准备创造条件,坚持研究下去。课题成果将以《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体系的逻辑结构》和《人地系统科学导论》两本书来反映,属于他想要写的第2类书籍。在这两个课题中,前者是能够带动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应用任务,也是国家今后发展的急需;后者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基础,能够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兴学科领域。两者相比,前者更为急迫一些。为此,他在交付《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书稿之后,就开始了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体系逻辑结构方面的研究。课题涉及自然灾害、疫病流行、重大事故以及恐怖袭击等内容,但对于恐怖袭击他知之甚少,国内可看的资料也不多,这就迫使他不得不从浩如烟海的网络里,大量浏览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方面的资料、报告和论著。在此基础上,他从中挑选出了一些重要的文献,仔细阅读、逐句翻译、认真记录,目前已经形成了厚厚的一本读书笔记。该笔记展现了美国在国家安全、国土安全、反对恐怖主义、反对大规模杀伤武器、电子空间安全、设施与资产保护以及反对洗钱等方面的反思与进取,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帮助很大。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在明年出版。
在第2类书籍写作完成之后,他准备编写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等领域的一些教科书。其中,《遥感影像群判读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方法》是他和他的学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大约可以在明年出版。
(本栏目与科学时报社合办)
(科学时报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