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殷涛成为当时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里最年轻的科技处处长,领航中国科学院腐蚀所的科研工作,那一年,他28岁;2001年,殷涛又成为中国科学院12个分院中最年轻的副院长,开始管理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那一年,他36岁……2004年12月,殷涛将干满这个位置上的第一个4年,这4年里他尝到了多少酸甜苦辣?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记者:从1987年硕士毕业到中科院腐蚀所工作,可以说您一开始就丢掉了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没有为此感到遗憾? 殷涛:人的价值不应该是单从一个方面体现,做管理谈不上遗憾。它综合了我的情商和智商,让我体会到很多乐趣,发挥了综合能力。 记者:当时在腐蚀所流行这么一种说法,说“殷涛是搂钱的耙子”,是吗? 殷涛:我回国后就在腐蚀所任科技处副处长、处长,到后来的所长助理。其间被借调到科技部工作了几个月搞规划,开拓了自己作为管理者的眼界,对于后来为所里的生存发展出谋划策打下了一些基础。那几年的经费确实有大幅度增加,从我进所到离开所时翻了好几番。 记者:可以感觉出,您对腐蚀所怀有很深的感情,可是1998年您调到沈阳分院任院长助理后,面临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腐蚀所的整合,当时您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进行这项工作的? 殷涛:1998年知识创新一期工作开始进行,腐蚀所是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大家都不愿意被整合,为了服从组织需要,自己先说服了自己,再接着去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 记者:您来到沈阳分院后主要是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殷涛:我主要分管院地合作、分院的科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基本建设和后勤,自己想想也就做了4件事。一是创新试点工作,腐蚀所的整合,计算所和科仪中心的转制工作都是那时开始做的。二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三是分院系统的后勤转制,成立了后勤协会。第四件事就是院地合作。首先明确了院地合作的战略——重点发展和辽宁的合作,巩固与山东的合作,拓展河北和天津,关注江浙沪,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记者:沈阳分院在院地合作上一直首屈一指,他们是第一个敢于量化自己为地方做出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单位,您接手分管院地合作后有没有压力? 殷涛:压力当然有,不过我在到分院任职前也一直负责和地方的合作,有一些经验积累。中科院设立获院地合作奖已经4年了,沈阳分院拿了三次集体一等奖,我自己去年得了先进个人。 记者:振兴东北战略提出后,和地方的合作是不是更多了? 殷涛:沈阳分院目前几乎所有工作都是面向东北振兴的。我们正在大力扶持六大产业化基地,就是要走出中科院的圈子,搭建一个合作的平台,像AMT沈阳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园、沈阳IC装备基地、沈阳红网科技园、辽宁抚顺中科高技术产业园、丹东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和大连双D港(DNA和DIGITAL)。这些项目极大地拓展了院地合作的空间和舞台,为科技工作者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提供了一显身手的机会。 后记:虽说是做人物专访,可殷涛的谈话中很难以“我”为主语,若非“沈阳分院”就是“我们”,只有当记者最后问到他的家庭时,殷涛的脸上才立刻洋溢出难掩的幸福。他告诉记者,他一直觉得“做人要对得起良心,做事要对得起位子”,他在副院长的职位上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的智慧。
(本栏目与中科学时报社合办)
(科学时报记者 保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