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走仕途,一般遵循从低级向高级一步一步前进的规律,只有极少数人能被破格起用或提升,而中科院贵阳地化所所长刘丛强就是这样的极少数人之一。实际上,小小身材、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刘丛强只是个一门心思做学问的书生,大学毕业后读研究生,接着留学日本并在日本工作多年,直到成为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化学系副教授,从未想过在中国做官。可偏偏就是他,在没有担任过任何行政职务的条件下,成为了中科院贵阳地化所所长。
这样没有做官经验的人,能做一名令上下满意的官吗?近日,记者专程到贵阳地化所进行了采访。
科技人员告诉记者,研究所科研能力和水平明显比过去提高了,从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能力就可见到贵阳地化所的研究水平。贵阳地化所在2002和200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方面连创佳绩,尤其是2003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项,在全国各科研院所中排名第9,在地球科学部资助的面上项目中全国排名第4。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大型科研项目愈来愈多,如由欧阳自远院士主持的月球探测工程,由毛景文、胡瑞忠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由刘丛强本人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地质流体作用及其成矿效应研究等,已经充分证明了地化所的实力。
据介绍,在刘丛强到来之前,研究所的青年人出国基本上是有去无回,而近年来回国的增多了,仅2004年初到目前就回来了4位。记者问刘丛强,“这些年在贵阳地化所当所长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他回答:“感受最深的就是没有人不能干活儿。”刘丛强用什么法子把年轻人引到了中国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大西南?
一位在2001年回国的青年人讲了自己的经历。1997年他在地化所读硕士时恰好遇上一个可以去加拿大读博士的中加合作项目,因此他去找所长商量。没料所长也正想找他谈话,并请他一起吃饭。所长在饭桌上对他说,“你去加拿大希望你能好好地学习,学成之后希望你能回国工作。如果你感觉地化所对你发展前景有利,你可以继续留下来工作,如果你不满意,也可以随时离开。”
这位青年人说,“在研究所读硕士时,年龄小,一直以为见所长是不容易的,没想到所长特别实在,没有说教,没有虚假。刘所长自己在日本多年,也不是不能留在日本,已经做到副教授,但还是回国了。我博士毕业后,所长与加拿大的老板关系很密切,也了解我的学习状况,加上现在国内科研条件的大环境得到改善,地化所的小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因此我看得很清楚,几乎没有犹豫就回来了。”
在谈到工作中的困难时,刘丛强说,地化所与北京、上海的研究所有很大区别,在中科院推进知识创新试点工程过程中,地化所是复杂的,必须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包括基地内与基地外的,从事科研与从事管理的,老同志与年轻人的,退休的与没退休的等等。地化所在贵州,经济落后,对待老一辈科技人员不能像甩掉包袱那样一扔了事,他们曾经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地化所。他们年轻时,国家投入低,待遇低,现在他们年事已高,国家增加投入,年轻人赶上了好时机,就简单地把他们推向社会,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是不公正的。
正因为刘丛强周密仔细的思考,贵阳地化所出台了一系列在稳定中推进科研发展的政策。如今,人们若走进贵阳地化所,既能看到由老同志组成的合唱队、腰鼓队书、画小组等等,也能看到日夜奋战在科研一线的青年人。
然而,刘丛强在地化所这些年,却不得不过着单身汉的日子,让爱人和孩子呆在北京。
(科学时报记者 王静)
(本栏目与《科学时报社》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