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该项工程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共同参与建设。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作为项目法人,牵头子午工程具体建设工作,由中国科学院5个单位组成的子午工程建设联合团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与核心作用。
子午工程是利用沿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附近共15个综合性观测台站,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运用无线电、地磁(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探测手段,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30KM以上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中的地磁场、电场、中高层大气的风场、密度、温度和成分,电离层、磁层和行星际空间中的有关参数,联合运作的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这是目前我国乃至国际上所跨地域最广、观测设备数量最多、观测物理参数最多、参建单位数量最多的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空间天气研究、空间天气预报研究和发展,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能力,并将在国际空间研究领域发挥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攻坚克难,无私奉献。
该项目自2008年1月开工建设以来,子午工程建设联合团队克服了参研单位多、监测设备多、地域跨度大、监测物理参数多和技术复杂度高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将航天工程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科学地运用于项目管理中去,深入贯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灵活运用管理、技术两条线,定岗到位,职责明确,确保了工程研制的进度和工艺质量。
制度保障,科学共享。
项目推进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特别是充分考虑到该项目设施种类多、地域和数据覆盖面广的特点,建设团队通过签订数据共享协议,调动了不同参研单位的积极性,形成了团结一致、基于科学需求引导的工程建设团队,确保了工程研制中数据的质量、格式的规范统一和数据交换的畅通,并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开展了数据应用,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成果。
2011年8月发生了自2007年以来最强的磁暴,子午工程监测数据对磁暴有显著的响应,无线电设备还监测到2011年3月日本里氏9级大地震后的电离层扰动效应;部分自主研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管理创新,激发活力。
作为空间天气要素的监测体系,子午工程是国际上南北跨度最大、综合性最强的监测链, 接口复杂,技术难度大。建设团队注重强化顶层设计,以关键科学问题来牵引监测体系的优化建设,并针对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展开联合攻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在项目顶层管理和日常管理中,充分发挥了项目经理部和各研制单位项目办的作用,注重管理理念的创新,对子午工程各大系统实施管理线、技术线的矩阵式管理。通过设立年度目标、阶段目标、联合测试技术目标,以及召开综合调度会、专题调度会等多种创新管理形式,不但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管理保证,也提高了各单位的工程管理能力。项目建设中涌现出了多名骨干工程管理人才,他们在其它工程管理岗位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美国学术刊物《空间天气》上发表了介绍子午工程的封面文章。由子午工程建设经理部牵头的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也已经逐步形成规模,正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申请成立总部位于北京的国际科技组织机构,而子午工程将是国际子午圈的核心部分。子午工程建设的国际影响已经日渐显现。
“子午工程建设创新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建立了网络式 的、独具特色的大科学工程的建设管理创新文化,注重理 念创新,凝聚共建单位的建设积极 性,形成团结一致、基于科学需求引导的工程建设团队,确保了工程的建设进度和质量。经过团队的不断努力,子午工程各项测试和验收工作稳步推进,联合测试工作取得圆满成功,运行工作成果显著,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 子午工程建设团队获得中科院第五届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